首页 > 最新动态 > 陈涌泉丨推动戏剧高质量发展必须“抓环境”
最新动态
陈涌泉丨推动戏剧高质量发展必须“抓环境”
2025-08-021
图片

推动戏剧高质量发展
必须“抓环境”

陈涌泉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年多来,是中国戏剧守正创新、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戏剧事业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就,政策支持加强,创作活力迸发,优秀作品迭出,人才队伍壮大,传播手段创新,受众范围扩大,国际影响力提升,整体生态呈现健康向上的态势。但毋庸讳言,距离人民的殷切期待尚有差距,戏剧领域依然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新时代中国戏剧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只有创作环境彻底改善了,包括戏剧在内的中国文艺事业才能健康发展,长成蔚为壮观的“森林”,才能源源不断产生“参天巨树”、“高峰”之作。


“环境”关乎戏剧发展的全局。环境良好,戏剧事业就能良性发展;环境有问题,戏剧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难独善其身。“抓环境”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处理好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的关系,既要以目标为着眼点,在统筹谋划、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又要以问题为着力点,在补短板、强弱项上持续用力。要运用系统思维,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全面营造良好戏剧环境。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第一,彻底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是“浮躁”。十年多来,这一问题在戏剧界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在某些地方甚至还比较突出。集中表现为:一是创作不是以人民为中心,而是以“获奖”为目标,不听观众意见,只看“专家”脸色,甚至出现一台戏从立上舞台到参赛评奖请同一专家“指导”二十多遍的现象;二是不重视本地人才培养、基本队伍建设,不愿“栽树”,只想“摘桃子”,迷信“外来和尚”,还美其名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三是一味追求大投入、大制作,在本地剧团人员工资尚发不全的情况下,排戏投入越来越大,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导致演出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后期演出……总之,比起创作者个人的浮躁,管理者的浮躁对事业的伤害更大。欲克服文艺界的浮躁,管理者先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践行艺术为民,沉下心来,抓源头、抓根本,着力培养本地创作人才,特别是青年编剧人才,高度重视“一剧之本”的重要性,久久为功,这样才能涵养好一个地方的戏剧生态;要善于学习,在书香机关建设中作表率,多读书,多看戏,争取成为内行;要开阔国际视野,关注国际戏剧发展趋势,推动中国戏剧的国际化发展,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


第二,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机制。戏剧的生命力,只有在良好的机制中才能充分激活。要不断改进戏剧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加强行业引领,构建科学有序、山清水秀的环境和良性发展机制。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管理者一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尊重艺术规律和管理规律,避免违背戏剧规律的指令性干预,避免盲目立项、扎堆热门题材,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有力保护、有效传承、建设梯队、完善机制上来。要完善剧目论证制,既要论证选材、论证剧本,也要论证导演、台词、唱腔、舞美、服装等方案,避免把问题带到排练场、带到演出中;要建立绩效考评制,把一部剧目的投入产出比作为评奖的重要参考,避免不计成本大投入;要实施保留剧目奖励制,鼓励十年磨一戏,为打造“高峰”之作留出充足的时间,避免“狗熊掰棒子”现象,浪费有限的戏剧资源。


第三,构建科学精准、公平公正的戏剧评价体系。理论评论和评奖评优关乎导向、关乎公平、关乎事业,更关乎人心。评价体系科学精准、公平公正,有助于营造健康戏剧生态,充分激发创作热情,促进戏剧创作不断精进、勇攀“高峰”;反之则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严重挫伤创作积极性,对戏剧事业造成巨大伤害。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格外关注,放长眼光,花大力气,采取切实有力的举措,把戏剧评价体系建设好、维护好。评论家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声誉,既要提高专业水准,又要坚守艺术良心。组织者要千方百计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维护奖项的纯洁性、权威性。杜绝“红包评论”“暗箱评奖”,排除一切非艺术因素干扰。正本清源、求真务实,对业界存在的问题敢于发声,讲真话,说实话。如在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上,中国剧协针对戏剧创作和院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举办了“东方审美精神的现代表达——新时代戏剧舞台美术创作论坛”“全国戏剧院团管理新业态新模式”“新时代越剧创新发展”3场论坛,邀请业界资深专家出席,共同为中国戏剧健康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第四,维护戏剧的多样性。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姹紫嫣红应是戏剧的常态。一是各戏剧门类并行不悖,戏曲、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儿童剧、滑稽戏、木偶剧、皮影戏、杂技剧等各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对应的受众群体,应全面发展。二是不同戏曲剧种各美其美,坚守戏曲本体,保持剧种特色,避免泛剧种化。中国戏曲348个剧种分布在神州大地,相映成辉。这些戏曲剧种是我国各个地方文化的集大成者,堪称最美的中国声音。348个戏曲剧种应该是戏曲百花园中争奇斗艳的348种花,而不能沦为同质化的348朵花,更不能枯萎、消亡。三是应鼓励各个剧种的流派艺术发扬特色、各展所长、美美与共,进而催生新的流派。四是要坚持“三并举”、多元化原则,现代戏、新编历史剧、整理改编传统戏及其他戏剧体裁齐头并进,一切表现真善美的作品都要大力提倡,共同促成戏剧百花园姹紫嫣红的生动局面,倾情谱写新时代戏剧发展的绚丽篇章。要正确认识原创与改编问题,重视传统剧目改编工作,纵观古今中外,经过守正创新改编的剧目始终是各个时期、各个国家、各个剧种盛演不衰、深受欢迎的保留剧目。五是不断拓展、丰富、创新、规范演艺新空间、演剧新形态、演出新业态,树立“全场域”的戏剧理念,将戏剧活动与城市空间紧密结合。做好以上几点才是真正尊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五,坚持还戏于民。戏剧源于人民,戏剧依靠人民,戏剧属于人民。观众是戏剧的上帝,是戏剧发展的深厚土壤。为观众演出,正是戏剧意义之所在;为观众多演出,才能充分发挥戏剧的价值;在演出中不断接受观众检验,戏剧作品才能持续得到提升。人民是戏剧作品的最高评判者,金杯银杯不如观众口碑,大奖小奖不如观众夸奖。一部作品如果得不到观众的认可,即便获奖又有何意义?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演出导向,坚守文化公共性,还戏于民,打破戏剧资源垄断和精英化倾向,避免过度商业化。创作者要坚守初心,在市场大潮和赛场大奖前不迷失方向,把为观众创作、创作观众喜爱的戏作为最高艺术追求;演出者要严格控制演出成本,降低票价,让普通百姓都能走进剧场、看得起戏;组织者要突出公益性,确保优质戏剧资源直达基层,惠及广大民众;评奖办节搞展演,要将专业性与群众性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让普通民众参与到活动中来;要加强戏剧教育普及,大力支持民营戏剧发展,广泛开展群众戏剧活动,高度重视戏曲进校园活动,让戏剧走进百姓生活,使看戏成为一种风尚和生活方式,在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的同时,建立更加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戏剧艺术才能保持永恒、旺盛的生命力。


可喜的是,当前戏剧界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持续正本清源:强调坚持人民至上,重视环境建设,尊重艺术规律,正确认识主旋律,打破唯题材论,倡导非功利创作等。方向正确、目标明确,戏剧事业必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我们要抓住机遇,积极构建健康戏剧生态,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展现中华审美风范的同时,不断守正创新,推动戏剧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赓续中华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精神力量!


作者系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

来源:《中国艺术报》

编辑:毕蔚然

审核:吴优优

?

投稿邮箱:1971914310@qq.com
联系电话:0571-87062251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