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一剧一评】红色叙事的青春表达 ——音乐剧《八女投江》专家谈综述
最新动态
【一剧一评】红色叙事的青春表达 ——音乐剧《八女投江》专家谈综述
2025-09-113
图片

编者按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正在杭州如火如荼开展,戏曲、话剧、音乐剧、舞剧等多元戏剧艺术门类的优秀剧目精彩上演,生动展现了当下戏剧创作的丰硕成果与鲜活面貌。热潮之下,传统戏剧的现代表达、经典题材的创新演绎、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共生等行业关注的核心问题,亦值得深入探讨。戏剧节期间,我们延续 “一剧一评” 传统,邀请戏剧领域专家对参演剧目展开专业点评。本公众号将萃取专家点评精华,推出 “一剧一评” 系列文章,为戏剧艺术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借鉴,敬请关注。

红色叙事的青春表达

——音乐剧《八女投江》专家谈综述


在戏剧舞台上,“八女投江”的英雄事迹曾经以评剧、越剧、芭蕾舞剧、歌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走进观众的视野。在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的舞台上,由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团打造的音乐剧《八女投江》作为一部聚焦红色历史的青春之作,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让红色叙事贴近当代审美。这样的创新尝试如何在保留历史厚重感的同时,真正实现与青年观众的情感共鸣?又该如何避免外来艺术形式与本土红色题材的割裂?接下来,多位专家将从不同维度给出专业见解。


避免“泛剧目化”,要建立中国音乐剧自己的音乐语言


作为戏曲音乐领域的专家,中国评剧院原院长,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副会长王亚勋从各戏剧艺术门类音乐相通的逻辑切入点评,精准点出了作品的核心价值与待改进之处。他认为,《八女投江》的故事虽被多种艺术形式诠释,但这部音乐剧 “剑走偏锋、另辟蹊径”,通过展现八位女战士的前世今生,以青春亮丽的舞台呈现,凸显了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专业的办学实力,年轻作曲王越的创作也展现出独特风格。

在肯定作品创新尝试的同时,王亚勋着重提出了中国音乐剧发展的关键命题——建立中国化的音乐语言。他以样板戏的民族化探索为范例,反观当前部分音乐剧存在“泛剧目化”问题,即当下部分剧目音乐创作手法雷同、辨识度低。学习西方音乐剧时,需融入中国元素进行本土化再造,增强民族特色,避免在音乐旋律上千剧一面。尤其是《八女投江》这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红色题材,应更多汲取东北地域音乐养分,让旋律“入心入情”,从血液里传递情感力量。

此外,王亚勋认为作品在主题表达与艺术呈现上仍有提升空间。由于八位女战士的身世故事需逐一铺陈,且频繁引入新人物,导致人物形象分散,音乐主题难以统一,部分情节的行为逻辑也有待细化。如黄桂清因亲人被害却不敢开枪的设定缺乏合理性。同时,舞与唱的剥离、八位女性声部音色单一等问题,使得音乐剧“歌舞演故事”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前半场叙事严谨通顺,后半场则略显零乱;冷云的核心人物形象也因多次闪回而不够突出。他期待这部作品能在后续打磨中,进一步强化民族特色与艺术整体性,推动中国音乐剧在学习借鉴中实现本土化突破。


青春朝气赋能红色叙事,如何更动人?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梅花大奖获得者冯玉萍,尽管从事的是评剧事业,但她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且近年来已有四部音乐剧的执导经验。凭借这份独特的经历与情感审视这部作品时,她对作品的青春底色与艺术潜力给予了高度认可。她表示,舞台上满是青春朝气的演员,展现出中国未来音乐剧之星的风采,中央戏剧学院选择《八女投江》这一契合抗战胜利 80 周年背景的题材,极具感染力,用音乐讲述红色故事的创作方向值得肯定,尤其是谢幕时八位女战士依次登场的设计,让她深受触动,直言 “鸡皮疙瘩一下子就起来了”。

在具体艺术表现层面,冯玉萍提出了三点改进建议。其一,音乐民族化需进一步深化,她建议融入东北地域的小唢呐等乐器,实现民族乐器与钢琴的融合,让 “古今、洋中结合”,塑造更鲜明的音乐形象,助力中国音乐剧打造像《白毛女》之于中国歌剧般的代表作。其二,演员表演需更贴合人物内核,虽理解大三学生与成年演员的差距,但强调中戏“真听真看真感觉”的表演原则,指出部分演员存在“为了唱而唱”的问题,需让演唱、肢体、台词等技巧真正为人物服务。其三,舞美细节需与情感表达深度契合,她肯定了转台等舞美设计对舞台表现力的提升,但认为灯光转换过于突兀,如新婚之夜男战士牺牲的场景,灯光应随人物情感变化缓慢收束,强调舞台所有元素都应是“演员的家”,为人物塑造服务。

冯玉萍坚信,这部充满青春力量的作品未来可期,若能在细节上精心打磨,定能更好地诠释“女人、女军人、特殊时期女汉子”的多重身份,让红色叙事更具艺术感染力。


红色音乐剧如何实现教育价值与审美功能?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文联第八届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首届主席仲呈祥从高等艺术教育与审美创作的双重维度,为《八女投江》的价值定位与优化方向提供了宏观视角。他首先肯定中央戏剧学院的办学远见:在艺术市场深刻变革的背景下,组建音乐剧专业并推出这部作品是“识变应变求变”的体现,既契合青年观众对音乐剧的喜爱,也为高等艺术教育探索“学科建设与时代需求结合” 提供了范例;而选择 “八女投江”这一承载民族记忆、传递红色精神的重要题材,更是对音乐剧“本土化、中国化” 内容的关键补充,凸显了艺术院校传承红色文化、践行文化责任的自觉。

从创作审美层面,仲呈祥认可作品“挖掘人物精神成长史”的初衷——聚焦八位女战士从普通女性到革命英雄的蜕变,体现了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本质是人学”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创作中实现“审美感悟与文化自觉”,这是作品最宝贵的特质。但他也客观指出,作品在结构与形式融合上存在明显不足:为展现人物身世采用的“多次闪回”,打破了战争绝境的叙事连贯性。仲呈祥还特别关注音乐剧“歌舞转换”的合理性:作为以“跳、舞”为重要表现形式的艺术门类,编剧与导演需共同把控艺术转换的逻辑——歌舞呈现应源于特定情境下的生活必然性与情感必然性,而非单纯的形式需求。例如,剧中一位年轻的女战士脚冻伤了被人背回来后却突然跳起了舞,让我产生了“脚伤是否好了”的困惑,形成审美层面的逻辑断层。他认为,作品在编剧与导演的审美协同上仍有深层提升空间,但对中央戏剧学院以创作实践培养学生、引领青年创作者坚守正道的做法,深表认同与支持。仲呈祥肯定了《八女投江》舞美设计,同时强调应遵循“凝练节制” “意境深远” “托物言志”,反对脱离内容的盲目大制作。他提出随着新时代科技的发展可以合理运用新技术,关键是要服务于剧目审美表达。


红色音乐剧如何兼顾专业水准与情感共鸣?


国家京剧院原院长、艺术总监,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宋官林从音乐剧行业发展与红色叙事细节优化的角度提出建议,对《八女投江》的学术探索与情感表达给予针对性点评。他肯定中央戏剧学院在音乐剧创作上的学术引领作用,认为作品的音乐编排、编制展现出伦敦戏剧与百老汇的专业水准,为行业树立了良好范例,但同时遗憾地指出演出时使用伴奏带,建议向郝戎院长提议,音乐剧系不仅要培养演员,还应重视音乐剧作曲与伴奏人才的培养,填补架子鼓、电吉他等伴奏岗位的空缺,推动音乐剧创作的全链条发展。

在红色叙事的情感共鸣层面,宋官林提出两处关键细节的优化方向。一是结尾对话的人性表达,他认为冷云面对小战士“去哪儿”的疑问,回答“回家”过于残酷,可调整为小战士主动问“是不是去见我爸爸”,结合其父亲牺牲的背景,更能凸显革命传承与人性温度。二是牺牲场景的歌曲选择,他指出东北抗联战士更熟悉《露营之歌》而非《国际歌》,建议将投江时的《国际歌》替换为《露营之歌》,既符合历史真实,也能让慷慨赴死的场景更具地域特色与情感共鸣。

从音乐语言的民族化构建,到青春叙事的细节打磨,再到高等教育价值与行业发展的考量,四位专家的点评为音乐剧《八女投江》指明了优化方向。这部以青春演绎青春、用真情传递精神的作品,若能吸收建议持续打磨,定能在红色题材的当代表达中走得更远,为红色音乐剧创作注入更多活力。


撰稿 罗松

责编 郑少华

制作 王磊


?

来源:中国戏剧杂志
编辑:毕蔚然
审核:吴优优
?
投稿邮箱:1971914310@qq.com
联系电话:0571-87062251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