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一剧一评】匠心筑梦,铸就时代脊梁——话剧《大国工匠》专家谈综述
最新动态
【一剧一评】匠心筑梦,铸就时代脊梁——话剧《大国工匠》专家谈综述
2025-09-162
图片

编者按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正在杭州如火如荼开展,戏曲、话剧、音乐剧、舞剧等多元戏剧艺术门类的优秀剧目精彩上演,生动展现了当下戏剧创作的丰硕成果与鲜活面貌。热潮之下,传统戏剧的现代表达、经典题材的创新演绎、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共生等行业关注的核心问题,亦值得深入探讨。戏剧节期间,我们延续 “一剧一评” 传统,邀请戏剧领域专家对参演剧目展开专业点评。本公众号将萃取专家点评精华,推出 “一剧一评” 系列文章,为戏剧艺术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借鉴,敬请关注。

匠心筑梦,铸就时代脊梁

——话剧《大国工匠》专家谈综述


《大国工匠》是一部表现我国军工领域工作者精神风貌的原创话剧,平实生动、有情有义。该剧讲述了黄土高原农村的女娃王专一,如何从对焊接技术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一步步成长为国家栋梁,成就了她引以为傲的人生。该剧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一个人坎坷的成长,生动诠释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这不仅是个人的成长史,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以舞台之力,铸精神丰碑

王蕴明(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原副书记、秘书长,戏剧评论家)

王蕴明高度赞扬了主创团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以工匠精神打磨作品的精神。他认为,《大国工匠》聚焦的“高科技工业题材”在戏剧创作中难度极高,而创作团队知难而上、勇担社会责任,精神可嘉。当大时代的浪潮滚滚而来,小人物的命运如何与之共舞?话剧《大国工匠》给出了答案。王蕴明认为,主角王专一的形象具有新时代特征,她从农民工成长为高科技技术工匠,是新时代工人阶级的代表性画像,其形象融合了个人命运、时代发展(国运腾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民族文化、地域风情,实现了个体命运与时代的深度交织。剧中没有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更多的是对工匠日常的细腻刻画。

王蕴明对该剧的创作予以了充分肯定,他认为王专一的成功符合“个人奋斗+社会机遇”的逻辑,其成长路径可信,得到了老同学、工会副主席、师傅等多方支持,情节脉络与人物成长线条合理。每一位普通劳动者都在用精巧的手艺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答案。《大国工匠》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工匠们的付出,更唤醒了我们对“专注”“坚持”“创新”的思考。在追求速度与效率的今天,这份“匠心”正是我们前行中最珍贵的精神养分,也是铸就国家发展脊梁的重要力量。

王蕴明对该剧提出了几点有待改进之处:第一,希望进一步提高演员台词的清晰度。第二,情节合理性与创新性不足,人物情感与情节逻辑需再优化。第三,人物关系刻画略显肤浅,剧中多组核心关系(王专一与同学、母亲、师傅的关系)均“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未深入挖掘,建议重点在“人物关系深化、情感脉络补充”上发力,让人物更鲜活、情节更丰满。

以工匠故事,映照时代精神

王俭(剧作家)

王俭指出,全总文工团是特殊文化现象,既要承担行业化使命,又要具备艺术化功能,其剧目创作一直在努力扩展受众面,从主题性定向创作逐步走向“市场”。此次登上中国戏剧节舞台,也是中国剧协对这支戏剧生力军及行业特色作品的接纳。他认为,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是行业与社会的共同需求,这也是该剧呈现出的社会价值。《大国工匠》看似讲的是工匠故事,实则反映的是整个时代的精神需求。

王俭以剧中核心关键词“焊接”作喻,指出王专一是一个特殊的传奇人物,她从农民成长为顶尖焊接“大工匠”,剧目在多方位进行“焊接”,如农民与工人、工人与工匠、小人物与大时代、底层与尖端、窑洞与航天等,能感受到主创以“工匠精神”努力融合看似无关、两极或有距离的元素。

作为剧作家,王俭以同样严谨的“工匠精神”在戏剧文本层面对该剧提出了几点优化建议。他认为,对王专一这样一个对梦想有执着追求的人,为何嫁给自己不爱的人,剧中未能给出让人信服的理由;王专一重回工厂后,仅靠苦练、未出场导师的影响和母亲的激励,能否成长为焊接“大工匠”,其成长是否缺乏更充分的推力;火箭发射现场抢修戏,除展现王专一献身精神,能否增加科学精神的体现,在“盲焊”与高精尖科技间增加更多“焊接点”。最后,他希望该剧能够对跨越30年的“流水账”式的年代跳跃进行碎片化整合,并跳出真人真事制约,实现更高级的艺术真实。

从“小中见大”到共情共鸣

沈勇(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沈勇认为,《大国工匠》以艺术形式触摸工业文明温度,在技术理性中坚守人文精神,为工业题材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极具艺术价值。“小中见大”是该剧的艺术特色,体现在3个层面。1.小角色展现大情怀:以农民成长为“大国工匠”的叙事,传递“活出人样”“读书有用”的朴素价值观,凸显专注执着的求真精神,其“焊的是民族脊梁”的信念极具感染力。2.小视角串联大时代: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史,映射农民工进城、工人下岗、产业工人发展及中国从工业大国迈向航天大国的时代变迁,明确人工智能时代对“大国工匠”的需求。3.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借电焊工的华丽转变,阐明“大国工匠”需兼具技艺传承、职业敬畏、创新执着与责任担当,指出平凡人胸怀家国即可成为民族脊梁。

沈勇针对该剧的创作提出了具体优化建议。1.结构调整:将单线叙事改为双线并行,以主人公的成长线与女儿的现实线同步推进,扩大戏剧容量,让表达更完备。2.叙事动机优化:明确女儿的叙事动机,可设定为“为与妈妈比赛,寻找妈妈的弱点”,以女儿的探索视角展开剧情,让其目标与最高任务更清晰,增强故事吸引力。3.情感与高潮设计: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减少对“火箭”等外力元素的依赖,通过展现人物行为背后的情感与思想,引发观众共情,让观众在人物身上找到自身影子;重新梳理剧情逻辑,围绕核心高潮进行回溯式铺垫,让高潮更具说服力与感染力。


撰稿 卢巍

责编 孙竹

制作 王磊


?

来源:中国戏剧杂志
编辑:毕蔚然
审核:吴优优
?
投稿邮箱:1971914310@qq.com
联系电话:0571-87062251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