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一剧一评】立心传文脉 聚力创佳作 ——京剧《齐白石》专家谈
最新动态
【一剧一评】立心传文脉 聚力创佳作 ——京剧《齐白石》专家谈
2025-09-162
图片


编者按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正在杭州如火如荼开展,戏曲、话剧、音乐剧、舞剧等多元戏剧艺术门类的优秀剧目精彩上演,生动展现了当下戏剧创作的丰硕成果与鲜活面貌。热潮之下,传统戏剧的现代表达、经典题材的创新演绎、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共生等行业关注的核心问题,亦值得深入探讨。戏剧节期间,我们延续 “一剧一评” 传统,邀请戏剧领域专家对参演剧目展开专业点评。本公众号将萃取专家点评精华,推出 “一剧一评” 系列文章,为戏剧艺术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借鉴,敬请关注。

立心传文脉 聚力创佳作

——京剧《齐白石》专家谈


一部有文化追求的戏曲作品

黄在敏(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一级导演)

京剧《齐白石》是一出好听好看、有文化追求的作品,其优势首先在于题材选择与开掘的眼光。主创未停留在齐白石的民间趣闻,而是聚焦“衰年变法”这一兼具精神特质与文化意味的核心,通过市场困境、同行排挤、画风自省、知己推动四个维度,切入人物内心与情感世界,避免了题材的理论化倾向,成功完成文学剧本创作。同时,剧中细节充满烟火气与亲和力:看白菜、摸小鸡、养虾、辩蚂蚁腿数等情节,既贴合观众对齐白石的认知,又体现其“以生活为源,以童心为魄”的艺术理念,让舞台兼具精神深度与亲民感。

艺术呈现上,该剧充分发扬京剧特色。唱腔设计由朱绍玉老师主导,既以丰富板式展现齐白石复杂性格(执着与童趣并存),又创新融入小调、大鼓琴书、徽调等元素,同时保留【花拨子】【二黄二六】【汉调】等传统根基,兼具新鲜感与京味地域特色;张建峰则以奚派表演风格,通过唱念做舞刻画齐白石的多面性格,让生旦净丑的魅力充分释放。

该剧仍有几处待改进:一是矛盾冲突单薄。保守派与齐白石对立“平行”无层次,常以“木匠出身”攻击,人物脸谱化;二是“尘想”“神思”偏离初衷,似客观人物拉扯主角,未达主观情感效果;三是韵味不足,张建峰未显“演唱挂味”的特长;四是舞台细节有瑕疵,虚实不统一;梅兰芳造型值得推敲;双人舞缺内涵仅显“较劲”感。

总体而言,《齐白石》在剧本结构与舞台呈现上坚守京剧本质,是一出有启示性的佳作,但仍需进一步打磨。

以京剧写国画,以舞台传文脉

单雯(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一级演员)

京剧《齐白石》在艺术呈现上亮点鲜明,亦存在可优化空间。

值得肯定的是,舞台上的“画案成台”设计精妙,背景纱幕随唱腔渐显水墨,虚实结合间仿若将宣纸搬上舞台,呈现“画中有戏、戏中有画”的意境,既贴合齐白石身份,又彰显京剧写意之美;灯光干净清爽,能清晰呈现演员面部,坚守“为表演服务”的核心,在当下重意境轻表演的舞台中尤为难得;剧本选取其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作为核心情节,放大创新坚守与初心,凸显与梅兰芳的知己扶持,深刻诠释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强矛盾冲突的设定更考验演员功底;音乐唱腔顺口顺耳,贴合演员声线,各角色均有主唱段,不炫技重感染力;演员魅力十足,唱腔轻松有张力,表演细节兼具细腻感、生活感与幽默感,节奏把控精妙,感染力甚至盖过剧情本身。

可精进之处有三:一是神思、尘想等虚拟形象部分场次互动过频,削弱留白,建议精简出场,且尘想的服装偏当代、头饰潦草,需与神思风格统一;二是梅兰芳有段主唱,其后面背景显现出的戏曲人物与唱词无关,略显刻意,反观齐白石主唱时的同类设计则更自然;三是串场虽干净,若替换为戏曲形式,融入传统戏的小鱼小虾、矮子功等元素会更贴合京剧特质。

全剧舞台配色协调柔和,富有质感,期待通过在虚实节奏与视觉转化上持续打磨,将真正实现“以京剧写国画,以舞台传文脉”的追求。

名家演绎筑根基,创新探索见初心

于凡林(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一级导演)

北京京剧院新创京剧《齐白石》,以艺术笔触勾勒大师形象,观演后既有诸多亮眼之处,直击人心,亦有细节值得深入探讨,为京剧题材的创新做出了一次有益实践。

首先,演员的精湛演绎是这部作品最坚实的“地基”,尽显北京京剧院作为大院团的深厚底蕴。张建峰饰演的齐白石,不仅嗓音高亢醇厚、韵味悠长,更以层次细腻的唱念做,将大师的人生轨迹与精神世界刻画得立体鲜活,每一个身段、每一句念白都透着角色的灵魂;窦晓璇塑造的齐白石夫人,扮相雅致脱俗,气质温婉端庄,唱腔清亮婉转,念白自然流畅,举手投足间尽显艺术风采,精彩诠释了角色的温婉与坚韧;年过六旬的李宏图饰演青年梅兰芳,凭借数十年积累的舞台经验与炉火纯青的技艺,精准捕捉角色神韵,一颦一笑皆具风范,让观众见识到老艺术家的深厚功底。

其次,孟宪腾、梅庆羊等配角同样表现出色,唱念做俱佳,为剧情推进添砖加瓦;饰演齐白石内心外化形象的演员,用富有张力的表演传递角色的矛盾与思考;负责衔接过渡的舞蹈演员,尤其是蜻蜓的表演者,以灵动的舞姿为舞台增添了灵动之美。全体演员过硬的唱念做舞功底,共同构筑起作品的艺术高度,让观众真切感受到院团的整体实力。

另外,唱腔与音乐设计是另一大亮点,实现了传统与创新的巧妙融合。该剧既保留了京剧浓郁的传统韵味,西皮、二黄的旋律让老观众倍感亲切,又融入了新颖时尚的元素,让唱腔更具感染力。这种设计兼顾了老观众的接受度与新观众的审美习惯,老戏迷能听出熟悉的“京剧味儿”,新观众也能感受到京剧的新活力,带来“好听又新鲜”的观演体验。

在艺术创新层面,创作团队的探索精神亦值得肯定。导演在舞台调度、人物设置与上下场处理上融入新思路,试图以多样化的舞台语言推动故事发展,同时保留京剧传统技艺,努力在传承与创新间寻找平衡,这份求新求变的诚意清晰可见。

该剧有几处有待商榷。首先,作品细节处理仍有提升空间。舞台布景用多层纱帘,未辅助表演反而阻碍演员动作,削弱视觉冲击;服装设计问题突出,色彩单一,丢失京剧以服色区分人物的优势,缺美感且难显个性,是最需调整项。其次,导演处理部分元素略显生硬,如齐白石内心外化人物出场突兀,未传递其内心矛盾还致观众困惑;部分舞台技术的运用也未能完全服务于表演。

总体而言,京剧《齐白石》是一部兼具诚意与思考的作品。演员的精彩表演与出色的唱腔设计,为作品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基础;创作团队的创新探索,也为京剧题材拓展提供了有益参考。若能在舞台美术、服装设计、细节处理上进一步打磨,平衡好创新与传统的关系,相信这部作品能更上一层楼,成为一部兼具艺术高度与思想深度的京剧佳作。

对京剧《齐白石》的三点建议

刘彦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会长)

看完京剧《齐白石》,便能理解为何全国众多京剧院团的演员都渴望调入北京京剧院了——团里每位演员的艺术造诣都堪称高峰,每一段唱念做舞能令观众沉醉其中。只是在齐白石这个人物的塑造上,感觉有些分寸把握得还有待于斟酌。在此提三点建议:

第一,“言必行、行必果”是衡量人基本素质的准绳之一。作为靠卖画为生的“北漂”齐白石,撕毁买画人的签约订单,不顾济他危困、助他成名的恩公苏老板苦苦哀求,率性革新,似乎有点不近人情。

第二,中外艺术史上,没有一位艺术家的变革是一空依傍、天马行空而成的。作为在传统国画滋养下成长、成名,在传统国画基础上进行创新的齐白石,怎么会对国画传统如此深恶痛绝?这种人物的态度设计,似乎还有调整的空间。

第三,作为以人物塑造为轴心的戏曲作品,人物的动机开掘是塑造角色的关键。因此,从头至尾我都在寻找齐白石作为衣食无忧、名播海外的艺术大家“为何要变法、为何要革新”的内在动力,但似乎没有找到。

京剧《齐白石》,成了!

赓续华(作者系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戏剧》原主编、编审)

北京京剧院原创大戏《齐白石》于2023年底问世,迄今已演出了三轮,近五十场。足迹遍布京城内外,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齐白石的画作深入人心,他的故事广为流传。把这样一位20世纪的艺术巨匠搬上京剧舞台,难!江西剧作家任永新受命来啃这块硬骨头,任先生数易其稿,反复修改,终于写就京剧《齐白石》。在齐白石漫长而浓烈的人生中,剧作家截取了他“衰年变法”的命运转折时刻,写出了他从“谋食”到“谋道”人生价值取向的嬗变。这是精神淬火的过程,也是意识升华的时刻。20世纪20年代,已近耳顺之年的齐白石“北漂”入京,靠刻字卖画维持生计。孰料一次中日画展上他的画作大卖,声名鹊起,誉满扶桑。随着订单纷至沓来,润笔之资一涨再涨。吃穿不愁的齐白石开始思考画画的意义。北京接纳了齐白石,齐先生开了眼界,北京也给齐白石出了一道道难题,让他遍尝世态炎凉。困境中他结识了青春四射的当红名伶梅兰芳,他乡遇知己,惺惺相惜,互相支撑,相互打气,一路闯关,修成正果,共同成为了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流芳百世。

京剧《齐白石》舞台演出的成功,首先归功于剧本。一人一事到底的线性结构,清晰流畅,叙事简洁明了,人物性格鲜明,文本讲究文学性,唱词合乎京剧唱腔的规制,既合辙押韵,又具诗情画意,将齐白石风趣幽默的生活态度、不向世俗妥协的“怪”与“犟”描绘得活灵活现。京剧剧本须雅俗共赏,太文了掉书袋不成,太水了少了文学性也讨不到便宜,会被观众嫌弃,走不远。特别是唱词,语言生动考究有文学色彩方可入曲。剧本立住了,剧目才能站得稳,传得开,留得下。

京剧《齐白石》成功的另一原因是演员过硬。北京京剧院推出了最强阵容,无论主角还是配角,个顶个儿,人人有活儿,处处闪光。张建峰、窦晓璇是当红的老生与青衣,李宏图的表演炉火纯青,颇有台缘。尤其是张建峰饰演的齐白石,形神兼备,幽默风趣,自带文人气质。或许是因为拜师欧阳中石先生的缘故,执笔绘画专业有范儿,透着雅致。窦晓璇饰演齐白石的小娇妻,扮相端庄,气质大方,其演唱不紧不慢,不瘟不火,颇有乃师杜近芳的风采,十分迷人。净行应工的周龢父、文丑应工的苏礼斋、老旦应工的母亲,都是本色当行。还有那只不知疲倦的“小蜻蜓”,场场露面,招人稀罕。舞蹈与京剧毯子功相拥,翻出精彩,舞出妖娆。尘想与神思一男一女,亦正亦邪,外化成主人公內心的魔与佛,本我与超我激烈争执,诠释着齐白石灵魂深处的秘密,成为整出戏的看点。

音乐唱腔在京剧剧目的创作中亦举足轻重。俗话说,戏一半曲一半。作为《齐白石》的唱腔设计和作曲朱绍玉率领自己的弟子天赐和刘阳,反复研读剧本,根据剧情和演员的声线、行当、流派,设计出上口耐听的唱段。他创的腔旧中有新,新中有根。我十分欣赏朱老师将北京小曲儿【打新春】【画扇面】融入《齐白石》的唱腔音乐中,北京小曲儿与京剧的无缝衔接,点拨出故事发生的地域与风情,渲染出齐白石作画时的喜悦之情。

整体而言,该剧有如此精彩的舞台呈现,与导演的奇思妙招分不开。导演傅勇凡小心翼翼安排着台上的一切,善待着京剧的程式表演。

当然,该剧亦有不足:比如,剧本对人物的塑造与开掘尚需深入与准确,齐白石与梅兰芳之间的交往与友谊还不够有机,有些地方略显牵强。此外,部分情节推进稍显平缓,戏剧张力不足。神思与尘想的出现次数过多,游离于齐白石心绪之外,可以再熨帖一些。

好戏是演出来的,好戏是改出来的。京剧《齐白石》值得用心用情用功打造。假以时日,京剧《齐白石》有望成为有思想艺术价值、得观众青睐、跑赢市场的新时代京剧大戏!京剧 《齐白石》,成了!



整理 靳文泰

责编 孙竹

制作 王磊


?

来源:中国戏剧杂志
编辑:毕蔚然
审核:吴优优
?
投稿邮箱:1971914310@qq.com
联系电话:0571-87062251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