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一剧一评】现实的回响与艺术的召唤 ——话剧《谁在敲门》专家谈综述
最新动态
【一剧一评】现实的回响与艺术的召唤 ——话剧《谁在敲门》专家谈综述
2025-09-174
图片

编者按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正在杭州如火如荼开展,戏曲、话剧、音乐剧、舞剧等多元戏剧艺术门类的优秀剧目精彩上演,生动展现了当下戏剧创作的丰硕成果与鲜活面貌。热潮之下,传统戏剧的现代表达、经典题材的创新演绎、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共生等行业关注的核心问题,亦值得深入探讨。戏剧节期间,我们延续 “一剧一评” 传统,邀请戏剧领域专家对参演剧目展开专业点评。本公众号将萃取专家点评精华,推出 “一剧一评” 系列文章,为戏剧艺术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借鉴,敬请关注。

现实的回响与艺术的召唤

——话剧《谁在敲门》专家谈综述


由重庆和四川两地共同合作的现实主义题材话剧《谁在敲门》改编自罗伟章同名小说,经过多次细致打磨,将文学经典成功转化为舞台艺术。该剧以群像式的人物塑造和四川方言所蕴含的烟火气息,深刻描绘了时代浪潮中的人物命运。

一出戏的思想价值、审美价值和戏剧价值

《剧本》编辑部原主编、编审,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黎继德谈道:

评价一出戏主要是看它在思想价值、审美价值和戏剧价值方面能否提供一些新的东西。依此看来,话剧《谁在敲门》无疑是颇为成功的。

第一,在思想价值方面,这出戏通过许家这一乡村大家庭的日常事件展开叙事,让人们深深感受到时代列车呼啸而来时给城乡关系带来的“撕裂感”。作品深刻揭示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发生的巨大变化:农民已不再把自己的命运紧紧地与土地联系在一起,而是开始离开土地,走入城市,走向远方,传统的乡村伦理也由此断裂。这是现代化带来的时代特点,也是现代化带来的新的挑战。谁在敲门?时代在敲门,命运在敲门。这门敲在了人心上、人情上、人性上。

第二,在戏剧价值方面,这出戏虽然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但通过生日、临终、出殡等普通事件,折射出各种人物的态度、意识、情感和心理,产生了一种惊心动魄的效果。它是生活流的,也是戏剧的,带有一点契诃夫戏剧的味道,也给戏剧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考。

第三,这出话剧具有浓烈的川东方言特点,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川东乡村人民的历史、文化、伦理、性格、风土、人情,人物热情、善良、淳朴而刚直,带有泥土气,也不排除有些小心思、小算计,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现在的方言话剧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希望未来还能涌现出更多优秀的方言话剧。

第四,演员的表演非常出色,尤其是春红的扮演者王弋。我看过她主演的几乎所有的戏,从方言话剧《河街茶馆》、小剧场戏剧《麦克白》到民国话剧《雾重庆》、外国话剧《贝纳达夫人的一家》,这是一位好演员,真正做到了一戏一格,一人千面,值得点赞。

最后,黎继德建议:一,可适当缩短时长;二,由于人物关系较为复杂,可交代得更加清楚,以便观众理解;三,可在不影响整体风格的前提下,突出更富有戏剧性的事件,以增强观众的注意力。


践行讲话精神,创作人民文艺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文联第八届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首届主席仲呈祥指出:

第一,话剧《谁在敲门》真正践行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人民服务”,文艺“要根据实际生活,创作出各种各样的人物”的重要任务。这出戏最突出的一点,是写出了2010年前后处于城乡流动时代大潮中的农民群体的各种各样的人物的心灵轨迹与精神世界,对“以人民为中心”中的“人民”二字,理解深刻,践行彻底。

第二,这出戏的立意,实际上触及了人类共同的命运主题——如何面对生老病死,具有一定哲学思辨的高度。全剧也基本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展示出许家三代人的生活史和心灵史。成都文殊院里那副镇院名联“见了就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中华佛教哲学的精华)在全剧得到了扎根生活沃土、充潇人间烟火气的艺术诠释。

第三,这出戏可以视为从文学阅读思维到话剧视听思维成功转换的有益尝试。人物形象塑造努力摆脱长期制约我们的二元对立、不黑就白的单向思维,而代之以全面把握、兼容整合的辩证思维,因而立体化、生活化程度較高;结构精巧别致,“庆寿”“住院”“出殡”“探监”几场戏环环相扣;方言的运用突出了地方语言的审美个性和优势,反映了巴蜀人民运用地方语言审美地把握世界的独特创造。

最后,仲呈祥提出,这出戏的思想高度与精神深度尚有升腾空间。首先,在主题凝练上应注重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的结合。如在塑造许春红这一贯穿全剧始终的重要人物时,应充分彰显她作为中国普通农村妇女在优秀传统文化与改革开放时代大潮洗礼下的精神升华中的“春”与“红”的浪漫情怀,防止为一味强调悲剧性(让美的东西毁灭)而让她以不符合时代精神的方式结束生命,并通过三弟的评述誉之为“有勇气的方式”。这种处理虽然从表层看加重了悲剧色彩,但在启示观众“开拓未来,看见光明”上则大受损伤。新时代艺术理应引导人民既直面人生,勇于正视矛盾,又看到光明,努力开拓未来。此外,对原著的内容的取舍还显得有点繁冗,人物过多(26位),尤其是第三代笔力分散。话剧改编应适当删减,将笔墨聚焦于最具典型意义的人物,删繁就简,才能真正实现托物言志、言简意赅、形神兼备的中华美学精神。希望这出戏能够多演多磨,加工提高,成为一部“立得住、留得下、传得开”的精品力作。


生活流叙事与家庭伦理重建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宋宝珍谈道,话剧《谁在敲门》采用四幕剧结构,以“老、病、死、生”作为叙事主线,看似松散的叙事实则蕴含着严密的因果关系。她认为,“家庭”是《谁在敲门》情节叙事的核心场域,也是伦理冲突最为集中的意义空间。许成祥的养老问题成为子女关系的“试金石”,在人物关系谱系中,血缘与利益交织、传统与现代碰撞,生命个体在家族与社会之间形成了充满张力的戏剧表达。《谁在敲门》的人物群像跨越代际,鲜活生动,各具特色。如李光文是乡村权力异化的代表,其命运起伏折射出基层社会治理的困境;许春明是乡村知识分子的缩影,他对乡村既眷恋又疏离,其人文理想与现实困境形成强烈反差;许四喜则是徘徊于城市和乡土之间的“迷失者”,始终无法完成自我身份的认同。

她特别肯定了这出戏的舞台设计,客厅、医院、院坝、监狱等时空交替出现,既区分了不同叙事空间,也暗示了人物心理和命运的转变。川东民居、川剧、祭文、送俑等民俗元素的点缀,强化了戏剧的舞台表现力。

最后,宋宝珍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在整体结构上,需强化主线,以父亲养老、病重、死亡及身后事为核心线索,压缩与主线关联较弱的支线情节,第一幕应有明确的戏剧任务和情绪走向;第二,在人物塑造上,部分角色功能重复,心理深度挖掘不足。许家兄弟姐妹5人,性格虽有差异,但戏剧功能存在交叉。第三代如许四喜、许燕等年青一代角色塑造较为脸谱化;第三,在戏剧节奏上,对白稍嫌冗长,静态场景偏多。建议在保留方言特色与生活气息的基础上,删除重复性、说明性台词,增强对话冲突和隐喻内涵;第四,在文化内涵上,现实性与象征性融合不足。如剧中“人面鱼”“白蛋白”等超现实元素,未能充分融入叙事构建情境。

综上所述,专家们在充分肯定《谁在敲门》思想深度与艺术价值的同时,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建议:删繁就简,强化主线情节;深化典型角色刻画,避免人物功能重叠;精简对白,增强戏剧张力;注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有机融入超现实元素。通过持续打磨,该剧有望成为一部描绘民族精神图谱,书写人性幽微的现实主义精品力作。


撰稿 郑少华

责编 靳文泰

制作 孙竹



?

来源:中国戏剧杂志
编辑:毕蔚然
审核:吴优优
?
投稿邮箱:1971914310@qq.com
联系电话:0571-87062251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