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一剧一评】古柳新枝,情趣交融 —— 柳子戏《老青天》专家谈综述
最新动态
【一剧一评】古柳新枝,情趣交融 —— 柳子戏《老青天》专家谈综述
2025-09-184
图片

编者按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正在杭州如火如荼开展,戏曲、话剧、音乐剧、舞剧等多元戏剧艺术门类的优秀剧目精彩上演,生动展现了当下戏剧创作的丰硕成果与鲜活面貌。热潮之下,传统戏剧的现代表达、经典题材的创新演绎、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共生等行业关注的核心问题,亦值得深入探讨。戏剧节期间,我们延续 “一剧一评” 传统,举办剧目评论会,邀请戏剧领域专家为各参演剧目把脉支招,助力今后的提升打磨。本公众号将萃取专家点评精华,推出 “一剧一评” 系列文章,为戏剧艺术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借鉴,敬请关注。

古柳新枝,情趣交融

——柳子戏《老青天》专家谈综述


由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山东省柳子剧团)创排的柳子戏《老青天》以轻喜剧风格讲述老年包拯微服私访曹州查处贪腐的故事,打破传统包公形象,诙谐幽默,生动有趣。该剧在融合柳子戏非遗艺术元素的基础上,充分展现了传统戏曲的创新活力。

人民立场与戏剧美学


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原主任李小青认为,这出戏是站在人民立场上的创作演出。其戏曲语言“本色当行”,情节一波三折,人物塑造生动准确,整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色彩,幽默和戏谑具足。舞台布景遵循东方传统写意美学,以虚实结合的方式呈现“民生之多艰”。这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处理,是作品能够“既叫好又叫座”的关键。

这部戏通过包公与王粉莲相遇等典型桥段,展现了戏剧的核心魅力:角色行动的初衷与结果出现强烈反差,构成了不可预知的戏剧性。错位贴合人物自身的行为逻辑与发展轨迹,使故事发展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剧中午时三刻惩恶的精彩场面,彰显民心所向,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符合戏曲观众的审美心理。

李小青提出这出戏的三点可斟酌处:第一,关于老妈婆形象需更明确,比如这个人物哭嚎中的“啊,老公,公公啊”,因方言可能造成指涉不清的问题,易引起观众的误解。第二,“妈婆公”被锤击顶而亡时,包拯未有阻拦动作或言语,与该人物形象略有出入。第三,“一人主唱,他人静立”的舞台处理方式,易使观众产生审美距离,显得单调和“出戏”。当代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对舞台艺术叙事节奏的要求不同于传统观众。最近上演的戏曲剧目当中,有很多都会引发观察者对这个面向的思考。守正之作令人赞赏更弥足珍贵,但如何与当代观众在审美意趣上更加顺畅接通,是在新时代里不少剧种剧目面临的课题与挑战。

“东柳”遗韵,坚守初心


中国音乐家协会合唱联盟副主席,一级作曲李仲党表达了他对柳子戏这一古老剧种融汇传统与时代新意的震撼感受。他指出,该剧乐队真正做到了“为戏服务”,与演员表演浑然一体,而非“两张皮”的脱节,堪称戏曲伴奏艺术的典范。

他认为这出戏的卓越之处在于:乐队音乐修养高,攻克了戏曲乐队音准这一技术难题,和演员的配合融洽,“伴奏”的“伴”字十分到位;笛子、笙、三弦作为主弦乐器,独特的乐器编配赋予了剧种鲜明的韵味;乐队默契确保了节奏与情绪的精准引领。这种风格既恪守曲牌体古老风骨,又在演奏上符合现代高水准审美。受此启发,李仲党表示未来或许可用柳子戏曲牌创作器乐作品。

最后,李仲党就唱腔和音乐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演员演唱可增加一些自身音色上的处理,比如气声和拖腔方面,使戏更“沉”下来,旋律线不宜一直处于高音区,以更符合包拯82岁的年龄设定。

第二,除主要演员外,其他演员唱腔稍嫌平淡,缺乏个人特色。戏曲表演需塑造鲜明音乐形象,以推动情节发展,这是柳子戏《老青天》未来有待加强的地方。

第三,该剧中乐队的“齐奏”、“合奏”部分稍显多了一些、听觉上音响过满。配器手法切忌过于追求西洋“和声化”,冲淡了地方剧种的个性与特色,加强民族和声以及支声复调的运用会使整体音乐风格融入一体。建议在画白音乐、描写音乐中充分运用笛子、笙、三弦等特色乐器,增强音乐的个性色彩和对比层次,使该剧整体更加丰富和流畅。相信这部具有烟火气息的优秀剧目会越走越远,成为传的开、叫得响、留得住的精品佳作。

民间性与通俗化


《中国戏剧》杂志原主编姜志涛评价,这出戏情节抓人、故事性强、风格独特,既保留古老剧种的传统风貌,又以反腐题材引发观众共鸣,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他指出:这出戏舞台风格简约,唱腔原汁原味,唱词真正做到了通俗化、口语化、个性化,不卖弄才华,不堆砌辞藻。核心戏的表演十分精当,分寸拿捏张弛有度。如包拯给王粉莲捏脚这一特殊情境,极具生活趣味和悬念,精准刻画出人物的复杂性与崇高性。包公行为看似可能引发误会,实源于正直无私的本心。“身份与行为”的反差制造了强烈的戏剧效果和喜剧色彩,最终又回归、升华了包公清正爱民的形象。此外,刘桂成剧作最大的特点是心中有观众,他的戏总能为观众着想,这也是他的剧作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

舞台调度与表演理念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一级导演黄在敏认为,这出戏演出了戏曲艺术的精髓,“化质重为轻快”,以烟火气实现了与民众之间的心灵沟通。

黄在敏提到了三个可以改进的细节问题:

第一,喜剧表演特别是地方戏,常常会有一些自我调侃的地方。如第一场包拯和包兴的对话略微生硬,对白设计需更注重前后呼应。

第二,舞台上的时空关系问题。如第一场中,包拯和包兴原本是前往御河桥畔候朝亭,到枢密院告老退休。遇到老妈婆说起曹州大旱,赈灾钦差打死人的事情,包兴“推着包拯”由舞台的“上场门”下场,这一举动易造成观众误解。舞台时空虽然是虚拟的,但在时空处理上还需要做一定的推敲和打磨。

第三,关于表演艺术的理解问题。表演艺术最终的目的不仅是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更需激发观众的情感体验,演得要有意思,有情趣,留给观众审美反馈的空隙。

眼中有角、心中有观众


《中国戏剧》杂志原主编赓续华认为,这是当前戏剧创作中应高度重视的一类剧。要做到眼中有角、心中有观众。“有角”是专业性问题,地方剧种柳子戏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传统剧种,素有“东柳、西梆、南昆、北弋”的说法。《老青天》保留了古朴鲜明的行当感,唱腔、伴奏都是颇为成功的。

伴奏营造现场呼吸感


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谢振强认为这出戏的音乐非常到位,现场伴奏不仅有助于舞台表演,也带给观众强烈的“现场感”。他强调,戏曲艺术的精髓在于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实时互动、充满不确定性的情感交流与能量流动,即独特的“现场呼吸感”,这是任何预录的、固定不变的音轨所无法替代的。

有情有趣的一部佳作


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一级编剧姜朝皋认为,这出戏特别具有民间性。有情、有趣,赏心悦目,是一种“高级的轻松”。通过生活化、个性化情节展开,更好地与当代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实现审美对接,是一出“既立得住又传得开”的佳作。

柳子戏《老青天》以其“守正创新”的艺术理念获专家一致好评。专家们同时也指出,可在对白衔接、音乐编排、时空逻辑及表演细节上进一步打磨。总体而言,《老青天》成功融合了传统戏曲“遗韵”与现代舞台“新声”,是一部立足人民立场、兼具艺术性与通俗性,有望“既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


撰稿 郑少华

责编 卢巍

制作 王磊





?

来源:中国戏剧杂志
编辑:毕蔚然
审核:吴优优
?
投稿邮箱:1971914310@qq.com
联系电话:0571-87062251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