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一剧一评】无字碑上有惊雷 ——秦腔《无字碑》专家谈综述
最新动态
【一剧一评】无字碑上有惊雷 ——秦腔《无字碑》专家谈综述
2025-09-183
图片

编者按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正在杭州如火如荼开展,戏曲、话剧、音乐剧、舞剧等多元戏剧艺术门类的优秀剧目精彩上演,生动展现了当下戏剧创作的丰硕成果与鲜活面貌。热潮之下,传统戏剧的现代表达、经典题材的创新演绎、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共生等行业关注的核心问题,亦值得深入探讨。戏剧节期间,我们延续 “一剧一评” 传统,举办剧目评论会,邀请戏剧领域专家为各参演剧目把脉支招,助力今后的提升打磨。本公众号将萃取专家点评精华,推出 “一剧一评” 系列文章,为戏剧艺术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借鉴,敬请关注。

无字碑上有惊雷

——秦腔《无字碑》专家谈综述


作为陕西省西安市重点打造的文艺作品,秦腔《无字碑》讲述了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故事。陕西西安三意社这家“百年老社”以其深厚的底蕴,在新创剧目中持续闪耀。这出戏的创编不仅体现了对秦腔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也是对历史文化的深切致敬与弘扬。

情节紧凑,行当齐全


《中国戏剧》杂志原主编赓续华谈道:这出戏对武则天这一人物的把握十分准确,并未回避其历史争议性。编剧罗周将目光和笔触聚焦于武则天的政治成就,同时直面其道德困境。正是这种敢于直面历史的态度,使得全剧情节紧凑,人物性格鲜明。剧中,武则天走向权力巅峰的路上步步惊心,她几乎一直面临人生取舍,在男尊女卑的男权世界当中,硬是杀出一条血路,穿上了皇帝的盛装。

这出戏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行当齐全,充分展现了秦腔作为传统戏剧剧种之一的深厚底蕴。该剧种在塑造帝王将相上得天独厚,表演大开大合,气场恢弘。侯红琴的正旦、李小雄的须生、李小卫的花脸,在舞台上十分出彩。尤其是侯红琴,凭借扎实的表演功底和出色的舞台表现力,将武则天的霸气、智慧与柔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她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散发着魅力,尤其是她的唱腔,洪亮高脆、音色优美、气势如虹,带领观众在欣赏秦腔中走进武则天内心深处,洞见她复杂、丰富、纠结的内心挣扎。

最后,赓续华呼吁戏曲表演应尽量使用现场乐队伴奏。她指出,当前一些录音伴奏的做法是权宜之计,是想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然而也带来了演员演唱被动适应伴奏的效果,影响演员的即兴发挥,尤其拖腔、甩腔的美妙受到制约,削减了戏剧表演的魅力。戏曲是“戏一半、曲一半,唱腔淋漓尽致地展现,观众方能酬畅痛快的享受表演。希望各大剧社团,尽量创作条件,现场伴奏。尤其是百年剧社,更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从而守护好戏曲“现场感”最珍贵、最生动的魅力。

追求神韵,守正创新


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党委委员、艺术总监,湖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梅花奖获得者,一级演员程丞提到自己对这部剧期待已久,特别关注其如何将这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堪称“女人史诗”的作品清晰传达给观众。她谈道:

第一,我在这出戏中看到了夫妻、母子、君臣等多重关系交织,尤对自我与人性的深度探索印象深刻。这出戏的高明之处在于——立足观众既有认知,贴合观众的审美习惯。

第二,秦腔的表演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东方审美的内敛。比如有两个地方:第一场中夫妻之间的博弈,通过李治之口,直接揭发了武则天为了上位嫁祸王皇后、掐死女儿的恶行。这一情节安排将夫妻间“至亲至疏”的关系处理得极为精妙。另一场描绘的是母子间的疏离与冷漠,将权力关系浸染下的血脉亲情中无奈和心酸刻画得字字见血、句句见骨,可谓入木三分。   

第三,我在欣赏这出戏的时候,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不确定性。观众无法去揣摩、猜测情节的下一步走向,舞台氛围宛若表面凝滞不动的暗流,台上的武则天上一秒还和颜悦色,下一秒也许就会让人觉得风雨突至。

程丞总结,这出戏是基于“四功五法”的守正创新之作。在演员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角儿”的魅力,如侯红琴的表演展现了武则天的“王者之风”,她在不动声色中搅弄风云,一言一行,一唱一吸,皆与人物同频共振。

最后,程丞建议,第一场和第二场可在唱腔上“做一些减法”,或可使故事节奏更为清晰,情节更为鲜明。

刚柔相济,打造经典


中国戏曲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谢柏梁充分肯定秦腔《无字碑》的成绩,认为该剧在古往今来武则天题材的剧目构建史上,也不失是一个颇为优秀的作品。他也从几个维度,对该剧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期许:

第一,强强联手,如何做到“更上层楼”?

这出戏的创作与演出团队,从阵容上看十分华丽,侯红琴等三朵梅花奖表演艺术家的气场,张曼君大导的能耐,罗周的编剧基础,堪称是演员强、导演强、编剧强的整齐阵容。但我们要思考的是三强汇聚之后,是体现出三方鼎立之后的距离感,还是如何优化组合,水乳交融,“更上层楼”。太华丽的名家团队,往往缺乏在一起不断切磋、砥砺前行的时间、精力和耐性。目前来看,秦腔《无字碑》还需要在演员、导演、编剧的拥抱与“碰撞”过程中达到更流畅的“融汇贯通”,更精准的榫卯对接。相信经过逐步打造之后,才能让这出戏能够从较优秀的段位更上层楼,跻身于可演可传的优秀作品的序列。

第二,刚刚碰撞,是否可向刚柔相济方面微调?

这出戏在戏剧冲突上的“刚刚碰撞”,彼此强势的互怼情景,犹若接连冲撞的金石声,火星四射,令观众印象深刻。《进饼》一折中,且不论曾为皇太子三次监国的李贤亲自制饼、献饼甚至强母尝饼的行为方式是否合适,光是他与母亲武则天自始至终寸步不让的互怼,乃至于当面质疑其不是生母的场面,将母子之间的成见、误解、隔阂与深仇大恨放大到你死我活的政治大冲突场域中,确实起到了让人惊悚的戏剧效果;但是人性的柔软、母子的温情,抑扬顿挫的节奏,歧路变轨的正面冲撞,一以贯之的强横铺陈,这在人物人情和人性的刻画上,在审美基调的丰富多元上,还是稍显不足。或许可以增加母子之间相向而行而不得的遗憾,在爱而不可追的诸多往事与今朝恨起宫墙的生死决绝之间,寻找到刚柔相济的相对平衡,该折戏与全剧才能更加感人。

第三,恶恶叠加,可否向善恶互转与治国胸襟之广方面有所扩展?

《无字碑》不是一出后宫争宠的宫斗戏,但是从观剧效果上看,令人深感武则天、对王皇后、萧淑妃乃至其三个孩子之间恶语相向的态度,十恶不赦的心地,细思极恐的人性,残酷无情的手段。其实这出戏有个小过场,武则天在内场对《讨武曌檄》的高度激赏,这就能体现出毛泽东主席赞美其治国之才、容人之量、识人之智、用人之术的政治家高度。如果该剧能够结合武则天抑制皇亲国戚包括亲子在内和门阀豪强的治国大道,如果能够略微点明其殿试文状元,首开武状元包括中兴大将郭子仪在内的制度,略微摹状其得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大情怀,预示武周王朝的海晏河清、四夷臣服,这都为归政之后的开元天宝之盛唐气象,做好了最为扎实的基础铺垫。这样的武则天,才是千古女皇的万千气象,无字碑难以形容的盛大格局。政治才华与容人胸怀一旦有所体现,宫廷之小恶便成为戏剧性重在反转、前后照应的建功立业、日月双照的大功德。

谢柏梁认为该剧从头到尾歌剧化对唱多了一些,缺乏戏曲表演中的综合性表演之美感与民族艺术的传统“气韵”。在服装的设计方面,唐代以明黄为宫廷主色,不宜过度向秦代尚黑的色调靠近。此外,武则天笃信佛教,所以其武曌之名,也可能有日月为空的含义,正好可以与无字碑的意蕴相吻合。

角色定位,历史格局


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一级编剧姜朝皋在充分肯定剧目艺术成就与表演水平的基础上,着重提出了对武则天角色定位的深层思考。他认为,当前剧本过于侧重母子之间宫廷权争,未能充分展现武则天作为一代女皇政治家的治国才能及其治理天下的雄才大略。他指出,武则天执政时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其用人智慧、政治魄力,以及对男权传统的挑战与最终“附庙、归陵、去帝号”的政治妥协,均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因此,他建议突破“后宫叙事”,更多着墨于其治国理政的复杂性,并增强对狄仁杰、裴炎等历史人物动机与关系的刻画,从而更全面、真实地塑造出一代女皇的非凡形象。

综上,专家一致认为《无字碑》已具备优秀剧目的潜质,但若欲“更上层楼”,仍需在以下方面深化:拓展历史视野,跳出宫廷权斗框架,增强对武则天政治成就的描写;平衡叙事节奏,精简冗余情节,增强唱腔与剧情契合;注入更多人性温度与复杂性;坚守戏曲本体,避免歌剧化稀释剧种特色,强化现场音乐与表演的融合。该剧的创作实践为传统戏曲的当代创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优秀案例,唯有在尊重历史底蕴的同时有所突破,方能实现“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撰稿 郑少华

责编 靳文泰

制作 王磊



?

来源:中国戏剧杂志
编辑:毕蔚然
审核:吴优优
?
投稿邮箱:1971914310@qq.com
联系电话:0571-87062251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