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一剧一评】平凡里的坚守与感动——现代京剧《老阿姨》专家谈综述
最新动态
【一剧一评】平凡里的坚守与感动——现代京剧《老阿姨》专家谈综述
2025-09-253
图片

编者按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正在杭州如火如荼开展,戏曲、话剧、音乐剧、舞剧等多元戏剧艺术门类的优秀剧目精彩上演,生动展现了当下戏剧创作的丰硕成果与鲜活面貌。热潮之下,传统戏剧的现代表达、经典题材的创新演绎、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共生等行业关注的核心问题,亦值得深入探讨。戏剧节期间,我们延续 “一剧一评” 传统,举办剧目评论会,邀请戏剧领域专家为各参演剧目把脉支招,助力今后的提升打磨。本公众号将萃取专家点评精华,推出 “一剧一评” 系列文章,为戏剧艺术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借鉴,敬请关注。

平凡里的坚守与感动

——现代京剧《老阿姨》专家谈综述


国家京剧院的现代京剧《老阿姨》,以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奋斗者” 龚全珍为创作原型,讲述她从山东姑娘到新疆战士,再到贫困山区教师的人生故事。该剧用京剧的唱念做舞与程式韵味,让传统艺术为现代故事赋能,在舞台上细腻诠释出平凡人身上的伟大精神。而创作中如何让传统京剧更好适配现代故事、如何让英模题材摆脱“高大全”的刻板印象、如何在平淡叙事中挖掘戏剧张力成为核心议题。在戏剧节“一剧一评”研讨会上,三位戏剧专家围绕这些方向展开深入探讨,为剧目打磨与英模题材创作提供了宝贵思路。

让“平凡英雄”走进人心,细节打磨需再添“烟火气”


作为土生土长的江西人,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一级编剧姜朝皋对甘祖昌(江西人)、龚全珍的故事有着特殊的情感联结——少年时就听过他们的事迹,如今看到故事被搬上京剧舞台,他直言“既亲切又感动”。这部剧是对革命传统做回望中的铭刻。龚全珍用自己的一生实践了什么是人民性,她一辈子将贫苦百姓装在心中,一辈子无私奉献,从不索取。在他看来,《老阿姨》最难得的地方,是把“伟大”藏在了“平凡”里:龚全珍没有战场杀敌的功绩,也没有创造高端科技成果的荣耀,没有改变时代的壮举,只是一辈子做好事、教好书,可正是这种“一辈子坚持做小事”的坚守,在当下社会格外有分量。“现在有些年轻人觉得‘大官员辞官务农’是神话,看到老人摔倒不敢扶,不少人心中已经淡忘了我们的革命传统,而《老阿姨》就像一剂良药”,用真实的故事告诉大家:老阿姨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而是近在咫尺,这样的人物不但是可敬、可爱,而且是可亲、可学的。英雄不用高不可攀,普通人做好自己的事,就是对社会的贡献。

姜朝皋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剧目创作的“三大难点”,以及需要改进的细节。

第一是“主角移位”的难题。过去大家关注的都是甘祖昌将军,龚全珍更多是将军夫人的配角形象,现在要让她成为一号主角,就得挖出她独有的人物弧光。剧中已经通过夫妻情、师生情丰富了角色,但对龚全珍的内心纠结刻画还不够深:从新疆到江西莲花县,是她人生一大转折,这里要加重笔墨。她面对陌生的环境、落后的条件,甚至听不懂的方言,心里肯定有过“想走”的念头,“要是能把这种‘想离开又舍不得’的挣扎表现得更充分,人物会更真实,观众也更容易共情。”

第二是“叙事超越”的挑战。同类乡村教师题材不算少,比如文华奖的作品《桂梅老师》非常生动感人,也就写贫困山区的一位教师。《老阿姨》要做出区别,就得突出“夫妻共守”的特色。正如剧中唱词中描写的“风雨苍生并蒂莲”。剧中提到甘祖昌说“没有你我活不到78岁”,可并未具体展现龚全珍如何照顾丈夫的身体,“她不仅是对丈夫的追随陪伴,还有精神上的抚慰,有身体上的关心、爱护与照料,如果能充分体现夫妻情,又能让老阿姨的形象更丰满,也能与其他教师角色拉开差距。

第三是结尾升华的不足。剧末通过几个人物自述“龚全珍帮过我”来凸显主角价值,这种方式更像“汇报”,有违和感,少了点戏剧感染力。“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最后一声关门声比大炮还有力量,《老阿姨》的结尾也该找个‘情感锚点’,比如定亲纪念日、甘祖昌生前的约定,等等,让龚全珍在特定场景里有感而发,这样的唱段才会扎进观众心里。”

姜朝皋特别提到,杨小青导演对人物的把握“精准又细腻”,两位主演王润菁、田磊也演出了年龄跨度的“自然感”,没有用力过猛的痕迹。“要是能在细节里多加点‘烟火气’,让‘老阿姨’的纠结、心疼、内疚都更具体,这部戏会更打动人。”

命题作文写出“真味道”,情感张力还需再“加把火”


“这是一部带着‘镣铐’创作的作品。”《中国戏剧》杂志原主编赓续华用这句话概括《老阿姨》的创作难度——作为真人真事的英模题材,既要忠于历史真实,又要兼顾艺术审美;既要传递精神价值,又不能落入“说教”;还要在国家京剧院的创作框架里,找到创新空间。难!不过让她惊喜的是,剧组不仅完成了“命题作文”,还写出了“真感情”。称得上是一部良心之作。作为梅花奖演员和张(君秋)派传人,主演王润菁对角色的“渴望感”很打动人,“听说她主动争取这个角色,这种‘我想演’的劲头,比‘要我演’的被动状态,更能让演员走进角色心里”;杨小青导演把越剧的诗意融入京剧的大气,让舞台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温度;就连唱词里的“胡杨”“雪莲”意象,也暗合了夫妻二人的坚守,“能在细节里藏巧思,看得出来主创用了心”。

但赓续华也认为,剧目要能拨动人的心弦,还得在情感张力上再加把火。

首先是人物关系的层次感尚需进一步加强。龚全珍和甘祖昌是先婚后恋,还是组织分配的婚姻,这种人物关系有戏可挖:18岁的年龄差、大学生与农民将军的身份差异、龚全珍对婚姻的憧憬与后来的落差……这些细腻的心理变化,剧中可以充分展现。她一开始可能觉得嫁个将军,日子会不一样,结果夫唱妇随,随甘将军落户江西农村。这样重大的人生转折,年轻的龚全珍肯定有心理落差。正如有一首歌唱到的“没有神的光环,你我生而平凡”“握紧手中的平凡,此心此生无憾,生命之火重新点燃”。将平凡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戏到最后,龚全珍又爱上这份平凡,成就了自己人生的不平凡。这种转变要写出来,演出来,唱出来,人物会更立体,会更有洗心感人的能量。

其次是夫妻的情感冲突感不足。剧中的夫妻关系太顺了,没有争执,没有矛盾,反而少了点真实的温度。一辈子没吵过架的夫妻,反而不像真的。吵完之后两颗心灵的碰撞与厮磨,可以拉近爱的距离。这种“吵出来的感情”比一直客客气气更打动人。现在的剧情只看到“主干”,长出的“枝叶”“花朵”还不够,甚至树干上因损伤而自我修复后的“树瘤”,也是一种生命的痕迹与情感记忆。更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赓续华还用做菜打比方:要是加点“情感芡粉”,让剧情更“粘稠”点,味道会更足。她引用唐末司空图的一段经典诗论:“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揣摩其意,无论诗词曲,要着眼于梅酸与盐咸与食物结合后的化学反应,是食物味道之美,更是生活味道之美。”她特别期待这个剧目能继续打磨:“有些戏不是一开始就完美的,越演越改越好,才能越走越高越远。”

京剧放软“身段”接地气,舞台细节还需再“抠一抠”


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党委委员、艺术总监,湖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梅花奖获得者程丞长期深耕戏曲舞台,既懂创作又懂表演,她从院团定位与艺术创新的双重角度,对《老阿姨》的价值与呈现给出了独到见解。在她看来,国家京剧院是有着深厚积淀与传承的国家级院团,创作方向时常成为行业风向标,具有示范性与引领性。选择排演《老阿姨》这部作品,是具有高度的政治站位和政治格局的。但往往真人真事、好人好事的题材要转换成舞台艺术作品,同时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更是考验主创团队的智慧。幕一打开,舞台简洁空灵。以现代装置的线条勾勒出日记本的轮廓,演员在意象化的日记本里讲故事、演故事,给观众带来一种穿越时空的故事感和宿命感,做到了景随情动、境随情转。全剧没有大开大合的矛盾冲突,始终以一种向观众静静诉说的、润物无声的姿态与状态,让甘祖昌这位传奇的“平民将军”与龚全珍的“老阿姨”形象,丰富立体地呈现在舞台上,传递着关于爱与奉献的永恒价值。

剧中诸如 “人活在世上,就要为人民做事,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 这样平实的台词,尤其让程丞触动。她认为,正是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表达,让 “老阿姨” 跳出了 “道德楷模” 的刻板框架,变成了观众记忆中 “助你成长的恩师”“雪中送炭的亲友”“不求回报的母亲”,这种能引发普遍共情的塑造,恰恰体现了作品深刻的人民性。而主创团队将浪漫唯美的诗意与生活化气质,融入京剧固有的大气厚重之中,更让她看到了传统剧种的现代表达 —— 京剧不再是端着 “庙堂气” 的经典,而是放软身段、贴近生活的艺术,这种 “以平凡角度诠释堂皇剧种,用朴素语言传递人类共通价值” 的尝试,为京剧现代戏创作拓宽了道路。

作为常年站在舞台上的演员,程丞对细节格外敏感,也提出了几处需要“抠一抠”的地方。第一是演员亮相的“灯光问题”——开篇王润菁登场时,帽沿挡住了光线,脸部亮度不够,“第一个亮相太重要了,要让观众一眼看到她眼里的‘青春气’,光线没跟上,就少了点冲击力”;第二是人物造型的“年龄差”——甘祖昌比龚全珍大18岁,但老年妆造后,两人看起来像同龄人,“要是龚全珍的发型、妆容再显年轻点,或者甘祖昌的状态再‘老’一点,年龄差会更明显,夫妻间的‘照顾感’也会更强”;第三是剧情线索的“关联性”——甘祖昌“带领乡亲劳作”的线能否穿插在老阿姨的主线中,再略有延续,让夫妇二人始终交织的戏更粘、情更浓。

题材价值的挖掘到叙事手法的打磨,从舞台细节的调整到情感张力的提升,三位专家的点评既肯定了《老阿姨》的创新与突破,也指出了亟待改进的方向。这部剧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把“英模”捧上神坛,而是用平凡的细节、真实的情感,让“老阿姨”成为观众身边的“普通人”——她会纠结、会疲惫、会心疼,却始终坚守着“为人民做事”的初心。相信随着后续的打磨,《老阿姨》会以更成熟的姿态站上舞台,让“平凡坚守”的精神,通过京剧的韵味,传递给更多观众。


撰稿 罗松

责编 郑少华

制作 王磊



?

来源:中国戏剧杂志
编辑:毕蔚然
审核:吴优优
?
投稿邮箱:1971914310@qq.com
联系电话:0571-87062251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