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一剧一评】泥土里的生命长歌——楚剧《田耕牛本传》专家谈综述
最新动态
【一剧一评】泥土里的生命长歌——楚剧《田耕牛本传》专家谈综述
2025-09-252
图片

编者按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正在杭州如火如荼开展,戏曲、话剧、音乐剧、舞剧等多元戏剧艺术门类的优秀剧目精彩上演,生动展现了当下戏剧创作的丰硕成果与鲜活面貌。热潮之下,传统戏剧的现代表达、经典题材的创新演绎、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共生等行业关注的核心问题,亦值得深入探讨。戏剧节期间,我们延续 “一剧一评” 传统,举办剧目评论会,邀请戏剧领域专家为各参演剧目把脉支招,助力今后的提升打磨。本公众号将萃取专家点评精华,推出 “一剧一评” 系列文章,为戏剧艺术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借鉴,敬请关注。

泥土里的生命长歌

——楚剧《田耕牛本传》专家谈综述


图片

《田耕牛本传》是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于2024年推出的首部农村现实题材原创楚剧。该剧以江汉平原乡村农户田耕牛一家祖孙四代跨越40年的农耕故事为主线,展现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期间中国农村的沧桑巨变。剧中主人公田耕牛从传统种粮大户逐渐融入现代农业发展浪潮的转变,折射出中国农民在时代变革中的思想觉醒。

人民立场与戏剧美学


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原主任李小青认为,该剧时间跨度大,主题有深度,剧情覆盖20世纪70年代末至2023年近45年,通过打工潮、农民进城、承包抛荒田、创办生态园等关键情节,勾勒出改革开放后三代农民(第四代隐含于时代背景中)与土地关系的变迁及起伏,深刻体现社会变革与新农村发展对农民命运和心理状态的影响。虽为轻喜剧体裁,但题材厚重、内核严肃,折射出中国社会传统生活方式的变革、民众心态的转变及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观赏性与思想性的融合。

该剧主演是梅花奖演员詹春尧,他扮演的青年、中年、老年田耕牛都不违和,演唱和表演都很出色。楚剧的表演特色在于演员的形体和表情、语言与音乐配合默契,舞蹈动作细腻多变、张力十足,可精准传递角色情绪。群众演员状态饱满,彰显剧院人才梯队建设的充沛和丰盈。这部戏的语言接地气,地域特色浓,以方言演唱为核心亮点,语言生动自然且情感表达力强,兼具艺术感染力与地域独特美感。灯光设计颇具巧思,开场光束聚焦时代感高音喇叭,既有效营造历史与环境氛围,又强化了剧目主题表达。舞台创意突出,用进城打工浪潮中的彩条包装袋呼应时代特征;转台上,牛大、牛二在干冰中上坡的场景,蕴含特殊象征意义。该剧的风格定位精准:在凸显楚剧艺术特色的同时,鲜明展现轻喜剧风格,文本创作、导演调度及演员表演的分寸均拿捏得当。导演对题材的二度创作呈现到位,作曲家凭借深厚功力打造优质唱腔和配乐,为剧目整体质量大幅增色。

李小青认为,该剧还有几处创意设计亮点。一是牛的角色塑造成功:牛二不仅是与主人公进行情感、心灵交流的对象,更是农民与土地关系的承载者和具象化象征。两位演员饰演的牛“一身是戏”,既富灵性又具象征意义,在洞房谢媒、承包抛荒田等关键情节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是人物刻画重点突出:主人公田耕牛的心灵成长脉络清晰,其命运轨迹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生动展现出普通农民在时代浪潮中的选择、坚守及社会变迁与科技发展带来的忐忑等复杂心绪。

李小青提出了可优化之处。1.爷爷形象刻画不完整:作为农状元的父亲,其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及因时代背景产生的不安全感有所刻画,但后期在主人公承包抛荒田等关键决策中“失语”,未充分展现其心态变化及对主人公的影响,与后文“寻找土地证”的情节关联不够有机。2.牛二寿命设定需完善:牛二存在40余年,从现实逻辑看稍显牵强;若将其定位为象征意象,需通过更明确的艺术处理加以点明,避免让观众产生认知偏差。3.子孙辈人物形象扁平:结尾出现的五个子孙辈角色,虽以现代农业从业者身份形成“博士后与农状元”的对照,象征时代发展,但人物缺乏鲜明的思想情感与个性,未体现出与田耕牛的观念或现实冲突,更像是为表达主题而设置的功能性角色,难以引发观众共鸣。4.田耕牛悼牛二唱段需调整:该唱段作曲与演唱质量较高,但内容以追叙往事、抒发已有情感为主,存在信息重复问题,且脱离戏剧动态发展。唱段未进一步挖掘牛作为农民与土地关系载体的深层意义,也未明确情感定位(如哀歌、挽歌、怀念之歌或新时代赞美之歌),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题深度。

兼具视觉冲击与深度思考的舞台佳作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会长刘彦君认为,该剧给人的震撼首先来自精彩纷呈的舞台呈现,演员形体设计与编排别具一格,载歌载舞,动态十足,其动作和节奏欢快奔放,诙谐幽默,张扬着楚剧独特的艺术神韵,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音乐设计不仅坚守着传统楚剧音乐的属性与风格,还吸收了一些现代音乐中的现代技法,营造出一组水乳交融的形象语汇,有效地规避了戏曲现代戏演出“话剧加唱”的单一模式。

其次,农状元“田耕牛”和他祖孙三代的农耕故事虽然简单,但传递出的况味却很丰富。其中,有田耕牛对耕牛的不舍,对过往的生活内容、生活秩序和生活模式的眷恋;有一个个体英雄在时代变迁面前无用武之地的彷徨与失落。这些共同凝聚为最后一代传统农民对生命历程与价值的深情守望。

再次,该剧对这个故事的讲述也具有象征性与超越性,触碰到了整个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一边拥抱进步,一边安放逝去的美好等深层命题;同时提出询问:现代化的代价是什么,高科技发展是否会造成人的异化等。

最后,刘彦君提出了几点建议:能否为该剧回望的乡愁基调涂抹些许亮色?能否换一种相对乐观的姿态来拥抱明天?海水稻、沙漠稻的规模化推广已为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生态农业的理念也已深入人心,而老黄牛精神作为一种积极的精神符号,也势必为今人所需要。

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兼具的一出好戏


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谢振强认为,该剧从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改革40多年的时间跨度,以种粮大户田耕牛为主线,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夸张生动的表演,成功刻画了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全剧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的巨大变化与昔日种粮大户田耕牛逐渐衰退的巨大落差,两条线所形成的对比,揭示了社会进步的必然规律,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结合的作品。主演成功塑造了从30岁到70岁的主人公田耕牛从勤劳、自信、果敢及后来的迷茫、无奈、正视现实等多重变化,展现出扎实的表演功力。

谢振强认为高品质且风格鲜明是该剧音乐创作的特色。该剧的唱腔与音乐达到戏曲音乐创作的高水准,高品质。全剧唱腔和音乐楚韵浓郁,楚文化、楚地音乐元素贯穿其中,旋律、语汇与唱腔结合紧密,未出现“两张皮”和泛剧种现象。音乐不再是简单的“镶边”,其感染力与表现力非常突出,且作曲者具备丰富经验和前沿创作认知,为音乐质量提供保障。

几点优化建议。一是舞美方面:1.装置于舞台中央的转台功能不突出,实用性、艺术性有待斟酌和挖掘。目前看来,转台即没有起到换台、换景以及艺术创意作用,反而让观众对表演者(尤其是“双人牛”)穿梭于转台上下产生了视觉担忧。2.写意风格的天幕背景未能体现出40多年从传统农耕到机械化、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变迁。二是剧情逻辑:从历史脉络看,自1958年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出现,到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的农业生产半机械化,再到21世纪后的机械化、规模化耕种,耕牛在规模生产环境中早已退出,尤其主人公作为种粮大户、农状元对耕牛的依恋与现实存在着矛盾。建议可将主人公对耕牛的依恋转换到对土地的不舍,更具说服力。


撰稿 卢巍

责编 郑少华

制作 王磊


?

来源:中国戏剧杂志
编辑:毕蔚然
审核:吴优优
?
投稿邮箱:1971914310@qq.com
联系电话:0571-87062251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