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一剧一评】在权利与阴谋中实现成长的蜕变 ——舞台剧《两京十五日》专家谈综述
最新动态
【一剧一评】在权利与阴谋中实现成长的蜕变 ——舞台剧《两京十五日》专家谈综述
2025-09-252
图片


编者按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正在杭州如火如荼开展,戏曲、话剧、音乐剧、舞剧等多元戏剧艺术门类的优秀剧目精彩上演,生动展现了当下戏剧创作的丰硕成果与鲜活面貌。热潮之下,传统戏剧的现代表达、经典题材的创新演绎、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共生等行业关注的核心问题,亦值得深入探讨。戏剧节期间,我们延续 “一剧一评” 传统,举办剧目评论会,邀请戏剧领域专家为各参演剧目把脉支招,助力今后的提升打磨。本公众号将萃取专家点评精华,推出 “一剧一评” 系列文章,为戏剧艺术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借鉴,敬请关注。

在权利与阴谋中实现成长的蜕变

——舞台剧《两京十五日》专家谈综述


图片

舞台剧《两京十五日》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以明代洪熙元年的历史悬案为背景。2025升级版的《两京十五日》通过独特的肢体美学与写意的舞美风格,将马伯庸的宏大叙事转化为了一场视觉盛宴。在该剧演出后的剧目研讨会上,诸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对该剧的优劣之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追求长期口碑和市场效益的平衡


原空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编导室主任王俭首先肯定了该剧作为商业演出的成功。该剧将70万字小说改编为170分钟戏剧,是马伯庸小说所掀起的热浪在戏剧舞台上推波助澜的成功,也是导演赵淼多年来另辟蹊径的戏剧探索所积累的口碑的一次井喷式的成功,更是中国戏剧节敞开怀抱、拥抱多元化戏剧形式的一次成功。

该剧拥有取得了优异的市场效益,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IP基础与原著流量的加持。原著小说本身具有庞大的读者基础,戏剧制作方则依托成熟的IP进行改编,形成了流量IP+高制作规格的标准化商业模式,强大的制作团队和出品阵容也为这部戏提供了坚实的成本和资源支持。

第二,原著故事框架的先天优势。小说以太子朱瞻基在15日内从南京赶回北京的惊险旅程为主线,充满了各种危机和挑战,可谓步步惊心。它吸引观众去看这个“返京四人组”如何逆天改命。这个核心元素一旦抛出去,必然会吸引观众,更何况作品还拥有那么多“原著粉”。

第三,类型化融合的叙事风格。该剧在改编的过程中,将历史、悬疑、动作等多种类型化元素融为一体,为历史题材舞台剧的创演提供了一个新的样式。

第四,别开生面的舞台呈现。导演赵淼在剧中将历史故事通过当代舞台进行表达,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肢体表演和戏曲声段的融合,以及写意手法,让观众在想象中构建历史场景。另外,符号化的舞台运用、无收光的场景转换、蒙太奇式的导演手法等,这些都顺应了当下年轻观众对舞台剧求新求变的审美期待。

谈到目前尚存的不足之处,王俭归纳为如下几点:

第一,主题没有梳理清楚。目前,剧中设置了多个主题,包括权力斗争、人性善恶、友情成长等,但这些主题之间的关系没有梳理清楚,导致主题表达不够清晰、不够集中、不够凝练。比如,太子的成长线与苏京西的复仇线并行,两条线在某些情节上缺乏有机的勾连,使得观众在理解双重主题或者多重主题时,容易让人费解。

第二,人物塑造有所欠缺。目前,剧中人物性格的连贯性、发展的合理性、动机的一致性还有一些欠缺。比如,太子的成长线还不够清晰,他是如何从一个“傻白甜”成长为一国之主的呢?这个转变尚缺乏足够的铺垫和细节。又如,苏京西的人设虽有反抗封建礼教的一面,但她的内在逻辑还是偏弱,复仇缺乏说服力。

第三,剧情设置略显拖沓。现在对于原著复杂的情节和人物关系,还没能做到有效的梳理和呈现,存在着支线庞杂、主线不够突出的问题。情节有的时候像流水账,有的时候显得很拖沓,节奏把握失衡。整部剧3个小时,这个时长是否有必要,值得商榷。

第四,肢体表演略显牵强。肢体表演的融入是这个戏二度创作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导演赵淼多年来探索实践肢体剧的又一次展示。但是剧中有一些肢体表演存在与剧情的割裂,并缺少对人物进一步的刻画,造成人物形象塑造空间的挤压。有些肢体表演对剧情的推动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让观众有了观剧时的断裂感。另外,一些多媒体的运用和舞台景观的呈现似乎显得有些喧宾夺主。

第五,台词功底尚需提高。目前,感觉有一半的台词听不清,而能够听清的台词很多都吼叫般说出来的。加上剧中有一些特别密集的台词并且还有文言内容,使得观众难以全身心地感受剧情和人物。

 总体而言,这部戏出现了艺术上的不足和商业上的成功二者共存的显著特征,这一悖论现象恰恰构成了这部戏最独特的演剧现象。这部戏的票房现象本质是IP流量+视觉消费,在舞台剧市场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但目前尚存在的不足也暴露了商业戏剧中“重形式、轻内容”这一普遍问题。这些现象反映了观众对类型化舞台作品的需求,也提示我们对于商业戏剧来说,若想实现长期口碑和市场的平衡,还需回归到以人物为核,以故事为魂的创作本质上来。希望主创人员在对该剧今后的打磨加工中,能够考虑到更广大观众观剧体验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美学和当代剧场理念的融合尝试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宋宝珍首先分享了该剧的一些创作背景。马伯庸的小说《两京十五日》取材于明史中50字左右的记载,在史实文献方面的素养促使他构建出一场横跨两京、牵动朝野的惊天大案。故事围绕太子朱瞻基必须在15日之内从南京赶回北京即位的主线展开剧情,途中遭遇连环追杀,悬念迭起。宋宝珍总结了对该剧的三个主要印象:

一、创作团队的三大难题。对于这部戏来说,将这部70万字的畅销小说浓缩为3个多小时的舞台剧,制作团队首先面临着三大难题:第一,对原著文本的精简;第二,对众多角色的处理;第三,复杂场景的转换。编剧和导演选择了“提取灵魂、重塑筋骨”的改编策略,保留了主要人物和关键情节,舍弃了支线和复杂背景。

话剧延续了马伯庸小说中“反转反转再反转”的特点,通过三层反转构建出复杂的情节虚实线:第一层反转揭示了白莲教母佛母的真实身份。她是前朝建文帝之女,也是燕王朱棣篡位的证人;第二层反转揭示了刺杀的主谋正是朱瞻基的叔父汉王。汉王篡位失败以后,逼着朱瞻基灵前发誓放自己一马;第三层反转来自于已经称帝的朱瞻基,他卷入了苏京西的复仇计划。苏京西火烧皇陵,吴定元选择了为爱牺牲。话剧成功地将文学叙事转化为戏剧叙事,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手法,实现了时空压缩和情感扩容。

二、舞台呈现的探索和创新。《两京十五日》采用了无收光的表演方式,确保剧情的连贯推进,创造出了一种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呼应了剧中15日现实叙事的主题,观众被代入一种不断移动、不断变换的视觉旅程。两京之行,朱瞻基深陷阴谋,备受打击。行船被炸,混迹江湖,多次面临生死考验。朱瞻基的身份在太子、纤夫、囚犯、挚友、皇帝之间不停转换。话剧紧扣历练与信任这一核心主题,聚焦了4位主角——太子朱瞻基、捕快吴定元、医师苏京西和官员于谦。这种选择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化为人性化的冒险旅程,太子朱瞻基从养尊处优到登基称帝,完成了他的成长历程。吴定元从颓废消沉到英勇赴义的性格转变,苏京西背负的复仇使命与内心的矛盾,于谦的忠君仗义和他的刚正不阿……他们亦敌亦友,患难与共,却转瞬间分道扬镳,反目成仇。

此剧强化了苏京西作为女性决定者的形象,通过肢体语言和台词,表现她对明代殉葬制度的坚决反抗。闺蜜被这种殉葬制度迫害之后,她坚决复仇。因为父皇病入膏肓,叔叔想趁机篡位,朱瞻基必须在15日之内从南京回到北京,时间在这里成为最大的悬念。朱瞻基要么活着称帝,要么死无葬身之地,戏剧就在阴谋、仇恨、追杀、奔跑和夺取中拉开敌与友,胜与败,生与死的尖锐冲突和较量。戏剧创造性地运用了“戏中戏”和“平行叙事”的手法,将小说的线性叙事转化为多层次多空间的舞台叙事,让观众能够同时目睹不同空间发生的事件,增强了观演的紧张感和沉浸式的体验。同时,戏剧充分运用了舞台假定性的观念,舞台上那把简单的椅子通过不同角度的摆放和使用,幻化为龙、榻、桥、船、市集、码头等。此外,蓝色绸布代表水波,红色的绸布代表火焰,太子乘坐的庞大宝船在舞台上以小小的模型示意,这些设计解决了小说中平缓转换场景的技术难题,使它形成一种舞台的意会,创造出一种富有中国特色舞台的意象,假定性与真实性实现了辩证的统一。

三、肢体表演的舞台叙事。众所周知,赵淼导演长期探索和实践肢体戏剧,他和他的三拓旗剧社创作过一系列著名的肢体戏剧,如《署雷公》《水生》《罗刹鼓》等。这些剧也在法国的阿维尼戏剧节上演出过。肢体戏剧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在人民戏剧、简约戏剧空间的理论倡导中,肢体戏剧开始出现。这种表演形式强调肢体对生命的表现,对舞台艺术的表现力。导演自己也提到过“语言有水分,身体不撒谎”等。比如表演疼痛感,无论用多少语言,可能都不如演员直接跪地打滚,用真实的身体反应表现疼痛更具有视觉冲击力。

在艺术实践中,我们看到《两京十五日》没有模仿和照搬西方式的肢体表演,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和戏曲艺术中萃取精华,从而彰显富于东方意蕴的文化特点,力图在写意和写实之间找到戏剧张力和平衡感。对戏曲程式的灵活化用该剧肢体表演的显著特色,吸收了京剧、昆剧等艺术元素,并融入了当代剧场表达。这些戏曲程式的运用不是简单的形式借用,而是与人物性格和命运联系在一起。

这个剧运用了视觉性的元素,通过不同的组合,幻化出千变万化的场景。舞台美术设计摒弃了繁琐的实景再现,通过极简的符号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在多媒体技术的符号性创造上,体现了有限中表现无限,简约中蕴含丰富的特点。该剧还巧妙地将历史剧、悬疑剧、动作剧等多种类型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跨类型的综合体验。

当然话剧《两京十五日》也存在着一些可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其一,需要进一步剪枝弯,立主脑。马伯庸的小说70万字,它是一个大IP,剧场里面可能有很多读过小说的人,但肯定也有一大批没有读过小说的人。马伯庸的小说最近市场火爆,如西安市话剧院改编的《长安的荔枝》也是一票难求。“改”是没有问题的,但如何浓缩成戏剧的场面,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戏剧性。

其二,需要让观众看清楚细节。作品在保持神秘悬疑、玄幻、惊恐的氛围同时,应当让观众清晰地看到演员的戏剧表演和面部表情。现在的舞台灯光昏黄黑暗,有网游的视觉特点,可能主创有自己的理由,但作为观众有看清楚表演的需求。一切手法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剧情并让观众接受艺术情境,而不能是让观众看不清楚。

其三,演员的台词功夫需要加强。目前,演员吞字、吞音的问题比较严重,有些语言听不清。一旦台词听不清楚,演出效果便会大打折扣。另外,有时候可能现场的背景音乐过大,显得吵闹。此外,肢体表演虽是一种新的表演形式,值得充分支持和肯定,但希望主创们以艺术情境为依托合理地融入肢体表演,而不是为了肢体表演而伤害戏剧的整一性和协调性。

总体而言,话剧《两京十五日》证明了中国传统美学和当代剧场理念二者的融合,拥有广阔的融合空间,这种探索给中国话剧的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把握市场效益和艺术质量间的平衡


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先科主要从两大方面探讨了对该剧的看法:一、对该剧的理解;二、关于将历史题材经典化的问题。

该剧以一个宫廷危机为背景,以朱瞻基等4人小分队回京挽救朝廷危机为故事线,将朝廷与民间、家族与个人,政治斗争、家族伦理、人生故事等链接组合到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链中。无论是小说还是戏剧,都发生在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从南京到北京,包含着关于社会、历史、家族等那么多的命题,而且以复仇为主题,设置了大量的悬疑,但只有15天的时间,因此是一个高度压缩的、时间高度紧张的风格,我把它概括为高度传奇和戏剧化。

此外,舞台上空间的高度拼接、剧烈运动的身体语言、变换交错的灯光、高度简约的道具,都营造了一种传奇、浪漫、紧张、刺激的氛围。因此,从整体风格、戏剧结构,到故事表达,这部剧基本是自洽的。关于该剧还需提升的地方,孙先科谈到了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关于如何使用历史题材。在涉及历史创作的时候,要考虑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尊重历史。在小说的创作中,对历史题材的使用有一种过度的消费,过度地创造了大量的历史虚假符号,已经和真实的历史分隔开了。从马伯庸的小说到舞台剧,改编中应该对历史的把握有一个度。比如,之前王俭老师谈到的“四人小分队”中苏京西这个人物,就有点过分传奇之嫌,有点过于虚拟了。在70万字的小说中,对这个人物的身世、复仇,以及她在宫廷中让侍女殉葬的关联度等,其逻辑性能否让人信服,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从当前看剧的体验来说,有些时候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第二,观众与舞台的距离问题。该剧在不少细节上做了努力,想要创造一种沉浸式的观剧的体验。比如,观众刚刚坐下,就有穿古装的演员在剧场里和观众打招呼等。但是,舞台场景和观众到底应保持多大的距离?是沉浸式的好,还是间离的好?这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度”的问题。包括舞台上的台词,我在非常努力听的情况下,能够听到70%。但不管演员是用什么腔调来说台词,话剧腔还是生活腔,都应该是让大家听清楚为前提。目前,造成这个戏最大的障碍就是能听懂的台词太少了。

第三,技术应用与表演功力的问题。这部剧大量使用了技术元素,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演出效果,但在表演上提升的空间还比较大。过度的技术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会遮蔽演员的功力,因此也要再次强调技术运用“度”与“效”的问题。

总体而言,舞台剧《两京十五日》不仅展现了明朝漕运危机与权力博弈的宏大图景,更探讨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觉醒,富有思想深度。同时,该剧在中国戏剧节的上演也是肢体戏剧和当代戏剧理念与中国历史题材相融合的一次成功探索。然而,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关系、艺术性和市场性之间的平衡、舞台技术运用的度与效等问题,构成了专家讨论的焦点。作为创作者,我们既要吸引观众,但也不能过度讨好观众。在追求市场效益的前提下,我们要在引领观众和讨好观众之间找到平衡,守护好艺术美学的基本原则,最终处理好艺术作品通俗性与经典化的问题,也是应对如何守护艺术美学基本原则问题。


撰稿 孙竹

责编 郑少华

制作 王磊


?

来源:中国戏剧杂志
编辑:毕蔚然
审核:吴优优
?
投稿邮箱:1971914310@qq.com
联系电话:0571-87062251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