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正在杭州如火如荼开展,戏曲、话剧、音乐剧、舞剧等多元戏剧艺术门类的优秀剧目精彩上演,生动展现了当下戏剧创作的丰硕成果与鲜活面貌。热潮之下,传统戏剧的现代表达、经典题材的创新演绎、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共生等行业关注的核心问题,亦值得深入探讨。戏剧节期间,我们延续 “一剧一评” 传统,举办剧目评论会,邀请戏剧领域专家为各参演剧目把脉支招,助力今后的提升打磨。本公众号将萃取专家点评精华,推出 “一剧一评” 系列文章,为戏剧艺术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借鉴,敬请关注。
传统剧目如何“常演常新”
——京剧《七侠五义》专家谈综述
上海京剧院京剧《七侠五义》改编自古典名著《三侠五义》,以紧凑曲折的剧情和精彩绝伦的武打、唱念做表,成为传统名著当代演绎的优秀剧目。
立主脑、丰血肉
国家京剧院原院长、艺术总监、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宋官林认为:京剧《七侠五义》阵容齐整、行当完整、唱念做舞俱佳、尽展大团风范;剧情“皮薄”,开门见山,结构紧凑,不拖泥带水,情节铺排错落有致;音乐设计充分发掘戏曲艺术的丰厚宝库,传统“曲牌子”“混牌子”既紧扣剧情又配合演员表演;舞台美术将传统的机关布景与动效、威亚等时尚的技法有机融合,强化了该剧的叙事张力;表演中涌现出一批表演可圈可点的中生代演员,尤其是饰演蒋平的郝杰,念白“嘎嘣脆”“开口跳”,身段顺畅丝滑,武打见功底、有绝活、十分讲究。
为使京剧《七侠五义》在当下戏曲院团戏曲舞台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宋官林提出了五条建议:
第一,这出戏好在其“紧凑”,后续需要修改的也恰是这“紧凑”。以上本为例,表演节奏“绷”得太紧,需要“松绑”。京剧有“紧打慢唱”“武戏文唱”之说,此剧需要调整节奏,做到张弛有度;
第二,立主脑、剪枝蔓,取舍裁剪单纯展示技巧技艺和机关布景、与全剧主线无关的场次场景;
第三,上本的唱腔板式设计,几乎都是“快板”“流水”“剁版”等快节奏的唱段,希望根据错落有致的审美追求梳理唱腔板式;
第四,丰富人物内心世界,理顺人物行为逻辑。如增加展现白玉堂、柳青、贾飞熊等人物心理活动的唱段;
第五,鉴于该剧人物众多,为使观众清晰分辨,建议人物出场时适当增加介绍字幕。
“新景”与“旧韵”的平衡
中国评剧院原院长、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副会长王亚勋总结京剧《七侠五义》的表演:“人多势众”,文武并重,机关布景,悬疑惊悚,节奏紧凑,引人入胜。
此外,他也指出该剧的表演中尚存的一些问题:
首先,过于追求节奏,场次过多,有些过场稍显草率;其次,听觉层面的音乐伴奏与视觉创新及唱腔保留之间存在不协调问题。他提出,在坚持核心唱腔“老”味的同时,音乐不能“倚老为老”,当舞台视觉已变得时尚丰富时,音乐应与之匹配进行创新,应用更丰富的音效和编排来烘托剧情、营造氛围,从而实现“老”的神韵与“新”的形式在更高层次上的和谐统一,如“蒋平捞印”可以考虑将新元素与传统程式进行结合;最后,白玉堂身死的悲剧结局让观众在情感上因“除暴安良却不得善终”而感到不适,价值观上难以完全认同,也为“第三本”后续故事如何合理延续该角色的戏份设置了叙事障碍。
营造张弛有度的江湖美学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娟以“三个致敬”——“向演出致敬,向所有的演职演员致敬,向传承致敬”和“三个非常”——“功夫非常不简单,戏非常的好看,演出非常的震撼”表达了自己观赏演出后的激动心情。
她总结以下四个优点:
第一,武戏文唱,文戏武唱。全剧剧情紧凑,节奏把握准确,情节安排合情且合理;
第二,行当齐全,性格鲜明。人物塑造灵动、鲜明,表演出了“侠气”“义气”的“戏眼”;
第三,技术过硬,艺术精妙。西皮美,二黄厚重,整部戏的音律、音色都极具感染力;
第四,表演默契,各司其职。全剧的伴奏与表演相互交融,分寸拿捏到位,展现出极高的艺术造诣和修养;机关布景体现出独特的海派风格。
同时,她对京剧《七侠五义》的未来发展有一些期待:《七侠五义》的江湖气息是表演的难点,这就需要更为松弛的表演节奏,注重“紧张”与“松弛”,“严肃”与“诙谐”的调和。传统戏曲的优点在于悲和喜的特点,不会让观众大喜大悲,所以我们在严肃剧情的时候,需要加入喜剧效果,如用行当搭配,插科打诨等手段调节观众的心态。所谓悲剧喜唱,喜剧悲唱,让观众敞开了笑、敞开了哭。
艺术个性与市场定位
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梅花奖获得者、一级演员谷好好认为经典作品要展现时代的共性和风貌,基于此,她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注重角色的个性化。当代戏曲表演亟待加强“艺术个性”,演员应从人物出发,塑造超越行当的、令人过目难忘的鲜明形象;
第二,不要为了展示行当而“求全”,目前舞台人物过多,需要在后续的打磨中进一步梳理,删减一些无意义的角色;
第三,武旦冯钰的走路、念白、开打可以再个性化一些,再“泼辣”一些,不要太讲究美,动作要做得干净,表演不在于“满”,而在于恰到好处;
最后,谷好好提出,应当将这部戏定位为一台能够“跑码头”、赢得市场的商业精品,其核心路径在坚守传统“戏核”的同时,审慎运用高科技手段,通过“边演边改、常演常新”的动态过程,融入今天“这一代人”的思考,实现真正的“守正创新”。
戏剧的“魂”“骨”“肉”
《剧本》编辑部原主编、编审、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黎继德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需要凸显剧中人物“忠君报国”的爱国思想,从民间立场上来刻画“侠义”之道;
第二,在人物塑造上,需要突出展昭的“智勇双全”,目前在“智”这一方面的刻画稍显薄弱;
第三,补全剧情中不合理之处,如白玉堂“探楼”中对其身份的确认是由于他“扔了石头”,这一情节安排显得有些草率。
黎继德认为,只有铸牢爱国之“魂”,立起人物之“骨”,并丰满情节之“肉”,作品的艺术深度与逻辑说服力才能得到全面提升。
文武全才,成功范本
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原副书记、秘书长、戏剧评论家王蕴明从四个方面评价该剧:
第一,剧本于1957年由小说改编而成,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发扬了戏曲的传奇色彩,故事性强,接地气,能够很好地满足市场化需求;
第三,行当齐全,文武全才,唱念做打,各有绝活,在当前的戏剧舞台上较为少见;
第四,集中表现了海派戏剧的特点,地域特色是戏曲艺术最精华的价值所在,亦是维系其艺术高度的关键。
综上,各位专家围绕如何实现更高层次的艺术平衡展开讨论:在“守正”与“创新”之间,注重新技术与戏曲传统的和谐“共生”;在“整体”与“个性”之间,着力塑造形象鲜明的侠义人物,以强烈的艺术个性打动人心;在“紧张”与“松弛”之间,调整节奏,融入张弛有度的美学审视,使作品更富韵味。在坚守本体规律的同时,走出一条“常演常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整理 郑少华
责编 靳文泰
制作 孙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