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一剧一评】酒瓶新酿,宝灯常亮 ——河北梆子《宝莲灯》专家谈综述
最新动态
【一剧一评】酒瓶新酿,宝灯常亮 ——河北梆子《宝莲灯》专家谈综述
2025-09-262
图片

编者按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正在杭州如火如荼开展,戏曲、话剧、音乐剧、舞剧等多元戏剧艺术门类的优秀剧目精彩上演,生动展现了当下戏剧创作的丰硕成果与鲜活面貌。热潮之下,传统戏剧的现代表达、经典题材的创新演绎、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共生等行业关注的核心问题,亦值得深入探讨。戏剧节期间,我们延续 “一剧一评” 传统,举办剧目评论会,邀请戏剧领域专家为各参演剧目把脉支招,助力今后的提升打磨。本公众号将萃取专家点评精华,推出 “一剧一评” 系列文章,为戏剧艺术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借鉴,敬请关注。

酒瓶新酿   宝灯常亮

——河北梆子《宝莲灯》专家谈综述


作为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的经典保留剧目,《宝莲灯》是在传统剧目《劈山救母》的基础上借鉴舞剧改编而成,自1960年正式搬上舞台,至今已有60余年,演出了1600余场,红遍大江南北。《宝莲灯》入选第19届中国戏剧节具有特殊意义,这是戏剧节首次打破了上演剧目须是近年内新创剧目的这个时限要求,将范围扩大到上演多年的保留剧目,旨在弘扬“十年磨一戏”的精神。本着不断打磨、精益求精的宗旨,各位专家在剧目研讨会上各抒己见。

“宝莲灯”还需擦得更亮


《中国戏剧》杂志原主编赓续华谈到,《宝莲灯》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是一台所谓的“看家戏”“吃饭戏”,戏里有人物、有情感、有功夫、有技巧,文武带打、唱念俱佳。该剧能入选第19届中国戏剧节,也是国家对戏剧一种新策略的体现,即不再要求入选剧目是新排剧目,而是打造“十年磨一戏”的精神,让老戏不断焕发新的光彩。这个戏如今已经演了1600余场,已经在市场得到了检验。赓续华针对此次演出,主要谈到以下几方面意见:

第一,舞台还需精致。当大幕拉开,映入眼帘的“第一印象”不够亮:服装有点旧、灯光有点暗、化妆有点简,包括对“宝莲灯”的造型设置,以及后面的布景等,都显得不够精致,不符合今天观众的审美标准。这些都影响了这部作品对“经典”二字的承担,还需要在表演上、精致上下功夫,否则有一点对不起这个经典剧目。整体看来,现在很需要新的导演的介入,导演需要读透剧本、了解剧目,该长的地方则长,该短的地方则短,这出戏展现出最具光芒的亮点。

第二,“文武带打”还需节制。主演孙娜是很优秀的旦角演员,但戏中三圣母的戏究竟应该占多少比例?值得商榷。比如,剧中的“舞剑”一段,虽然展现了演员的功力,但目前没有充分地和剧情融合。我们应当知道,当出现所谓“文武带打”戏的时候,一定要节制地使用,要让技巧有内容。不能“白卖”,也不要“贱卖”。因此,目前孙娜的这段“舞剑”虽然演得挺辛苦,但还是显得有些冗长。

第三,真假嗓结合应当保持。剧中,饰演刘彦昌的邱瑞德的唱和之前的唱法不同,用了较多的假嗓,听起来很舒服。由于河北梆子是男女声“同宫同调”,听起来费嗓子,因此建议河北梆子男演员多用假嗓,适当地采用真假嗓结合。

最后,赓续华希望这部戏在不断的打磨和完善下,成为河北梆子熠熠闪光的“宝莲灯”。

一出文武兼备、叹为观止的经典老戏


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谢振强谈到,《宝莲灯》作为一部走过半个世纪的经典戏曲作品,承载着观众对他很高的期待。在重排的过程中,里面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行当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今天的这版《宝莲灯》在很多方面都展现了创新之处,使这部老戏直到今天都不过时,甚至可以说叹为观止。全剧最突出的是抒情,既有“文戏武唱”,又有“武戏文唱”,将人物复杂的情感外化成一部很动情的传统神话剧。

特别值得肯定的,这场演出采用了全程现场伴奏。舞台艺术最本质的一点就是“现场”。现场乐队可以使演员不受约束,并且能让观众听到一个成编制的小乐队,配合着舞台的呼吸、节奏,与演员共同呈现了这部戏的声腔艺术。

唯一的建议是,《宝莲灯》作为一部跨越时代的经典,渗透了几代艺术家的智慧。在重排时,哪些前辈参与了创作,比如编、导、音、美等,应当在节目单和字幕介绍中体现。这既是对前辈创作的尊重,也有助于作品的对外传播。

60年传承的光彩与精进空间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一级导演于凡林谈到,作为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历经60年打磨的经典之作,《宝莲灯》以1600余场的演出积淀与深厚的观众基础,亮相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这部长演不衰的作品,既凭借代代相传的艺术功力彰显了剧种魅力,也在时代语境下显露出可进一步打磨的空间。

一、作品呈现的突出亮点:

1. 主演阵容豪华,梅花奖演员引领品质:三位梅花奖演员的演绎成为核心看点。第31届梅花奖得主郝士超饰演的沉香,唱念出彩,武戏功底尤为深厚,工架稳健、身段潇洒漂亮,毯子功及翻打技巧干净利落、精准亮眼;第32届梅花奖得主孙娜扮演三圣母,扮相秀丽、嗓音清亮,舞台气质独具韵味,表演稳准兼具个人风采,极具感染力;第27届梅花奖得主邱瑞德饰演老年刘彦昌,功力扎实、韵味十足,三人共同撑起作品的艺术高度。

2. 配角群演齐力,表演梯队层次丰富:青年小生饰演的青年刘彦昌扮相俊朗、表演到位;二郎神扮演者功架挺拔、声线有力;武丑演员塑造的哮天犬灵动鲜活,动作技巧都有坚实功底;众仙女、众神将等群演也展现出饱满的精神状态,形成“主角亮眼、配角扎实、群演齐心”的表演生态。

3. 武戏功底扎实,剧院特色彰显无遗:后段开打场面体现剧院武戏的整体实力,“三险”“五险”等传统戏曲特技轮番上演。武戏演员功底深厚、配合默契,集体舞气势恢弘,个体技巧精准亮眼,充分展现了剧院在武戏领域的过硬实力。

4. 传承基础深厚,剧种魅力持续释放:历经60年1600余场演出,作品在代代打磨中沉淀了鲜明的河北梆子剧种特色,既保留了传统戏曲的程式精髓,又因长期的观众互动形成良好口碑,成为剧种标志性作品。

二、作品可精进的核心方向:

1. 舞美布景可优化,贴合现代审美需求:现有布景样式偏传统,后区山水画背景与前区吊帘风格存在一定差异;二道幕的频繁启闭易打断剧情节奏与观演氛围,若能调整升级,可更好契合当下观众的舞台视觉期待。

2. 服装造型可升级,融入时代审美元素:服装色彩虽鲜亮明快,但样式偏于传统,与当代审美视角存在些许距离。若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理念,视觉呈现或能更具新意。

3. 剧本内容可凝练,适配当代观演习惯:作为流传多年的传统老戏,剧本中部分“水词”稍显冗余,内容表达有精简空间。结合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与价值认知进行梳理,可进一步增强内容的适配性。

4. 场次节奏可调整,强化核心表演亮点:开篇仙女的集体舞蹈篇幅略长,三圣母舞剑段落虽有展现但核心亮点不够突出。适当调整节奏、提炼重点,能让整体叙事更具吸引力。

5. 武打设计可创新,结合科技丰富表现:后段武打场面延续了传统套路,对于“神仙戏”的题材特质挖掘尚有空间。若在传统武打功底之上,适度融合现代舞台科技与新编排思路,或能打造更具奇幻感的视觉效果。

6. 导演统筹可深化,助力人物塑造升级:作品或可引入兼具戏曲专业性与宏观把控力的导演进行统筹。一方面可优化整体结构节奏与传统程式、现代技术的融合度;另一方面能加强对演员角色塑造的指导,让演员的表演在人物内心逻辑与深度把控上进一步打磨,角色形象将更立体鲜活。

60年的传承让《宝莲灯》早已成为河北梆子的标志性作品,其扎实的表演功底与深厚的群众基础是无可替代的优势。若能优化上述维度,这部作品必将在坚守本体的基础上更具时代活力,从“极具影响力的经典”迈向“传世瑰宝”。

要把古老的经典变成青春的神话


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一级编剧姜朝皋谈到,《宝莲灯》体现的不仅是经典的魅力,也是演员的魅力。他特别强调,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几代、十几代戏曲艺术家的摇篮和故居。而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是戏曲殿堂如何在当代进行重新修建?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把古老的经典变成青春的神话。

比如,刚才几位老师都提到的“舞剑”场景。《霸王别姬》当中的“舞剑”是有内核的传承的,而我们舞剑看似就是显示演员的功力。为了舞剑,前面一大段几分钟的戏,包括一段扇子舞,并不是十分精彩。我们应当知道,假如舞台上有1分钟是多余的,观众的感受上就是5分钟,甚至10分钟。如果这段戏是为了换装,那么我们应尽量想办法把换装的速度加快,就可以把过场变得简短。此外,剧中一些导演的处理,一些细节的语言处理,都可以更精炼,从而符合当下审美的要求。现在整体时长是2小时40分钟,感觉还是有点长。相信在结合当代审美进行加工后,这出经典老戏会更上一层楼。

毋庸置疑,河北梆子《宝莲灯》是一部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足以经得起时间、观众与市场三重检验的戏曲艺术经典。这部作品不仅有效扩大了河北梆子剧种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更成为串联起几代观众情感的时代记忆符号。不过正如多位专家所言,经典作品并非一成不变的“标本”,仍需在时代更迭中持续打磨,不断贴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与精神共鸣点。相信假以时日,这部改编自家喻户晓民间传说的剧目,必将成为一盏真正熠熠生辉、能够跨越时代的“宝莲灯”。


撰稿 孙竹

责编 卢巍

制作 王磊




?

来源:中国戏剧杂志
编辑:毕蔚然
审核:吴优优
?
投稿邮箱:1971914310@qq.com
联系电话:0571-87062251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