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次文化自觉与老字号品牌的相遇之旅
——滑稽戏《蒸蒸日上》专家谈综述
滑稽戏,是上海及周边吴语地区的地方传统戏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浓郁的上海地方特色。在第19届中国戏剧节的舞台上,大型原创滑稽戏《蒸蒸日上》备受关注。该剧聚焦非遗传承,以一家点心店的历史变迁和两户人家几代人的命运纠葛,串联起上海南翔小笼一百多年的发展史。该剧通过轻松诙谐的方式和新鲜生动的叙事,从独特的视角展现了非遗技艺的传承和民族品牌的发展。
真正的秘方,不仅有“诚信”和“良心”,更有爱
曹禺剧本奖获得者,一级编剧,剧作家余青峰首先谈到了“笑”的重要性。当下,我们特别需要笑声,尤其是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很多都市人都笼罩在焦虑当中。笑声就像清泉在流淌,洗涤心灵的尘埃,让忧愁消散如烟,让世界变得明媚。整体而言,《蒸蒸日上》的观剧体验是愉悦的,是治愈的,现场更是汇成了欢乐的海洋。这就是好戏的模样,好戏的标准就是“说人话、接地气,老老实实讲故事,时时刻刻为观众。”
对于该剧有待提升的地方,余青峰总结了4个要点:
第一,结构。该剧围绕小笼包而展开,串联起不同时代的人物命运。但小笼包说到底,仅仅是戏剧的载体,戏剧本质上应当是展现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我们更应该聚焦的是人,而不是小笼包。三幕戏,三代的兄弟,这其中有血缘、人伦、情感、道义,还有随着时代巨轮下产生的观念冲突。这些纠葛应该是多变的、多层面的。但目前看来,这些纠葛有些是重复的,有些没有展开,也没有深入。兄弟分分合合之间有太多的戏可以写,但目前的笔墨有些剑走偏锋。
第二,题旨。在包氏兄弟第三代的故事线中,我们看到了洋快餐与小笼包的对立。但这样的对立使题旨变得简单化了。如果现在的社会只有小笼包,不能有洋快餐,中国出现上海这样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就是个悖论了。我们既需要小笼包,肯定也需要洋快餐。戏剧的视角如果只是这样简单对立,就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了。尤其是最后出现的秘方里,显示的内容主要是“良心”和“诚信”,就显得一般化了,缺少了一点新意和深意。
第三,秘方。现在为了设置剧情,秘方被煞费苦心地装在一个安宫牛黄丸里,交给了吴梦婷。为了不泄露秘方,包天成英勇无畏。这样的设置我认为有些差强人意。包天成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心上人吴梦婷,其英勇无畏的心理依据是因为读了《满江红》。但我想,如果人人都读《满江红》就能英勇无畏,那中国那时候也不会有那么多汉奸了。我认为,包天成的英勇无畏是出于爱,这就足够了。然而,秘方最终是什么?我一直在想象,包天成生性木讷,不善于爱的表达,他只能藏着一封小情书。这个秘方只有一个字:爱。这样的秘方让南翔小笼包有了爱的味道,我觉得“爱”可能比“诚信”和“良心”更有魅力。从全剧看,吴梦婷带走秘方是最有戏的段落,但目前对这段戏着墨太少。
第四,喜剧。喜剧是最难写的。莫里哀说过,喜剧的最高境界是让观众在笑声中看见自己。喜剧是理性对荒谬世界温柔的反击,喜剧就是当人在说真话的时候,别人以为你开玩笑。喜剧演员的最高使命不应该只是去取悦所有人,而我所期盼的高级喜剧是笑中含泪。因此,我认为《蒸蒸日上》中应该有笑中带泪的观感,而且它本身也具备。剧名是《蒸蒸日上》,南翔小笼包是用什么蒸出来的,是血脉,是乡愁,是亲情的味道,是离别的眼泪,是爱的力量。这些都应该能够让观众更清晰、更深刻地感受到。
成功作品背后的“秘方”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会长刘彦君谈到,昨天的演出座无虚席,全场沸腾,剧场成为了欢乐的海洋。这在当前的戏曲演出中是很少见的。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论在票房上、观众上,还是在演出上,《蒸蒸日上》都无疑是成功的。因此,我想重点总结一下这个戏成功的背后,主要包含了哪些因素:
第一,明星效应。我在现场看到了很多实力派演员,包括潘前卫、陈靓、薛文彬等。还有很多演员,一出场还没有张口,就已经是一阵掌声。据了解,很多演员都是跨界的,不少是曲艺出身。这些对作品的成功都是一种高效、高能的催化剂。它具有话题度,具有关注度,也是这个戏的扩声器,很多观众是因为明星而走进了剧场。因此,明星效应对这部戏来说是有正面价值的,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第二,剧目编排。该剧在编剧方面具有独到的设计。这个戏用一个秘方串起了三个时代,几场戏都是围绕着秘方进行的,强化了这个戏的逻辑性和内在关联性。而“秘方归属”的问题作为核心的戏核,在叙事层面不仅展现了巧思,还串起了时代、深化了人物、升华了主题。另外,有戏则长,无戏则短,这是戏曲中最讲究的一个结构原则。剧中,一个对话,一个时代就过去了,人物的心理也表明了,把冲突核心也交代了,非常洗练。
第三,角色设计。剧中出现的两个石狮子,在舞台上是很少见的。石狮子的设计不仅放大了喜剧幽默、滑稽的张力,放大了插科打诨的张力,在叙事衔接方面、节奏调节方面,都起到了独一无二的作用。另外,剧中确立了一个他者的视角,是个戏外人的角色,使这个戏更加灵活,更有戏剧性。
第四,滑稽戏的魅力。这台戏的表演凸显了滑稽戏的艺术特色,这是一种没有程式束缚的,非常自由、宽松的表演风格。很多剧情规定的动作,可能突然就被拆解、被变形,或者被放大了,引发强烈的喜剧效果。比如,夸张的揉面皮动作、拍打包子皮的动作,以及面粉的自由挥洒、数小笼包的褶子等,都非常出彩。除了肢体动作之外,剧中的语言也借鉴了曲艺、脱口秀等,以及全国各地的方言、俚语、绕口令、歇后语,还有快速的对白、贯口,形成一种非常震撼的舞台效果。此外,剧中融汇了一大段戏曲剧种拼盘,包括越剧、豫剧等,串联顺畅,毫无隔膜感,这种高难度的串唱,既展现了滑稽戏演员的才华,也让人物更加丰满,没有脱离开人物,这也是演员综合能力的展现。
一部蒸蒸日上的时代佳作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梅花奖获得者,一级演员单雯谈到,《蒸蒸日上》虽然是滑稽戏,看起来很轻松,但又有教育意义。作品以严肃的滑稽戏手法来探讨非遗的传承,将这种饮食文化上升到道德文化的高度,赋予了这部剧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该剧大胆突破了滑稽戏的传统模式,实现了艺术多元化的跨界融合。比如,两个石狮子以相声的表现形式贯穿了全剧,既干净清爽,又不冷场,运用非常巧妙。剧中的说唱与表演并重,又融入了戏曲、流行歌等多种元素,既展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也体现了海派文化博采众长、接地气的特质,拉近了年轻观众之间的距离。演员也展现了极强的即兴表演能力,无论是方言梗还是自然抛接,还有和台下观众的互动,都没有半点生硬感。尤其难得的是剧中的笑料不俗,藏着生活中的小温暖。
从表演阵容上看,潘前卫的嗓音独特,音色清晰,吐字干净,能够很清楚地听到喷口的清晰度。从中年演至老年,展现了极强的角色塑造能力。舒悦一出场,人物感就出来了,风姿绰约,惟妙惟肖。舞台的背景古朴雅致,再现了老上海生活的风貌,营造出浓厚的市井烟火气。
最后,单雯提了一个小建议:字幕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上海话幽默的精髓,有时候翻译有点刻板,很多笑点没有从翻译当中展现出来。建议字幕翻译可以调整得更通俗化一些。相信该剧在这个细节上打磨之后,一定能够成为一部蒸蒸日上的时代佳作!
要为走向全国扫清语言障碍
《中国戏剧》杂志原主编姜志涛、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一级导演于凡林提出了相同的问题:作为北方观众,剧中大部分的台词听不懂,只能借助字幕,影响观看体验。姜志涛建议剧团可以参考苏州滑稽剧团和常州滑稽剧团的做法,做成两个版本,分别是普通话版和上海话版的《蒸蒸日上》,以适应更多地域范围的观众。在保留滑稽戏艺术特色的前提下,这台优秀的作品应当努力排除语言障碍。同时,文字翻译也应当留意,除了起到翻译的作用之外,还应当保留剧中的幽默感,不应因顾及了语言理解,却抹杀了滑稽戏重要的幽默感。因此,为了作品在未来走向全国,建议再做一个版本,并尤其在语言方面多下功夫。
此外,二位专家提到,能把喜剧排好是不容易的。该剧演员有很强的表演功底,分寸感拿捏精准,幽默色彩把控得当,节奏精准,舞台呈现流畅。于凡林表示,看完戏后最强烈的愿望就是吃那个包子,下次去上海第一件事就是去品尝南翔小笼包。
时代需要善意,舞台需要欢笑
《中国戏剧》杂志原主编赓续华谈到,这个戏带来的最大的惊喜,就是听到了滑稽戏的“九腔十八调”,让人听着很过瘾,很愉快。“九腔十八调”一定要成为上海滑稽剧团坚守的特色。滑稽戏不能最后沦为带有喜剧性的话剧,而一定要有曲艺和唱的功能。这个戏不仅让人感到轻松、愉快,最后也让人思考。不仅给了观众充足的情绪价值,也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点心连着良心,准确地找准了我们时代的命脉。我们现在太需要这种治愈了。该剧最后点了两个题,一个是点心点到良心,一个是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它告诉我们,善意是我们非常稀缺的一种东西。
该剧值得改进的地方,主要是头绪有点多,影响了整个故事的清晰度。戏曲里讲究“气口”,创作也需要给观众留个“气口”。故事一旦太满、太多,不免让人感觉繁杂。主演潘前卫一人饰四角,这么多角色,人物一定要清晰。现在还需要剪掉一点枝蔓,做一些情节上的减法,留给主线人物更多一点。有些不太重要的内容,笑点也不够的,就可以减掉,让观众情绪有一些积累,把笑声留给最关键的地方。
最后,赓续华表示,每个人都需要松弛,时代也需要笑声。人只有在松弛的状态下,才会激发出更多的善。看滑稽戏能够治愈心灵,希望滑稽戏能越走越远。
滑稽戏《蒸蒸日上》,将两项“非遗”无缝结合,将两种不同样式的“上海味道”有机融合。这两种“非遗”,性气相投,相得益彰,在第19届中国戏剧节的舞台上,生成出一股浓郁醇厚的“上海味道”。而滑稽戏带给人心灵上的疗愈,带给观众情感上的抚慰,就如刚出炉的小笼包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撰稿 孙竹
责编 靳文泰
制作 王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