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正在杭州如火如荼开展,戏曲、话剧、音乐剧、舞剧等多元戏剧艺术门类的优秀剧目精彩上演,生动展现了当下戏剧创作的丰硕成果与鲜活面貌。热潮之下,传统戏剧的现代表达、经典题材的创新演绎、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共生等行业关注的核心问题,亦值得深入探讨。戏剧节期间,我们延续 “一剧一评” 传统,举办剧目评论会,邀请戏剧领域专家为各参演剧目把脉支招,助力今后的提升打磨。本公众号将萃取专家点评精华,推出 “一剧一评” 系列文章,为戏剧艺术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借鉴,敬请关注。
匠心塑“蛮牛”,铁骨映青天
——祁剧《清官李蛮牛》专家谈
青天下 两头牛
李春喜(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
一、祁剧《清官李蛮牛》,让一个现象出现在第19届中国戏剧节的舞台,我给这个现象起个名字,叫“青天下,两头牛”。说的是三出戏:柳子戏《老青天》、楚剧《田耕牛本传》、祁剧《清官李蛮牛》。
这三出戏都是戏曲的创作剧目,有历史故事,也有现实题材;有写清官的,也有写农民的。把它们归到一个现象,是因为它们在艺术创作上,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尽管剧团的规格,省级市级各不相同,舞台效果也不尽相同,高下、精粗也各不相同,但是这些共同的东西,还是有很好的启示意义的。
我想了一下,总结了这几点:
一是整个舞台风貌、气氛,都很生活,接地气;
二是都有一些略带游戏感的笔墨,戏谑的幽默的语言,组织起来一些具有传奇色彩、民间色彩的具有戏剧性的事件;
三是人物塑造上,主要人物都有性格,而且是个性独特、鲜明,看了可能就忘不掉的;
四是在演出的最高任务上,追求真善美的表达,表达积极的人生态度,回应时代和生活的需要,但是绝不去粉饰生活,图解政策;
五是最关键的一点,这几个戏,创作者心里都有观众,而不是自说自话,自我欣赏;是让观众看着轻松,听着喜欢;它们体现出的重要创作理念是:看戏是一种娱乐,但是又寓教于乐。
以上“青天下 两头牛”现象的5个特点,在自媒体时代、短视频时代,我认为特别值得搞戏曲创作的同志们思考一下,讨论一下。
二、祁剧《清官李蛮牛》是基本上符合上面说的几个特点的一出好戏,是一出受观众欢迎的好戏。
李蛮牛这个人物性格,塑造得是很鲜明的,首先是一个“蛮”,但又不是一个“蛮”字概括得了的。在舞台展开的惩治贪官的行动中,李蛮牛这个新任知县的强悍、蛮野,是和他的智慧,甚至不乏狡诈,结合在一起的,而且这智慧,这点儿狡诈,又被涂上了一抹民间传说的色彩。由此,李蛮牛惩治贪官的行动,就有了一种在人物性格和戏剧行动中,自然展开的、内在的喜剧性。
这样,在一种喜剧的传奇性的戏剧情境中,来刻画这样一个又蛮又智的清官形象,就显示了这个戏的编导的高明之处。
比如,那个“盲审贪官”,要在磨刀石上用杀猪刀剁手指头的威吓场面,还有那个大贪官袁大人被迫走“吞官岩”,吓得贪相毕露的场面。这个地方,李蛮牛和袁大人走“吞官岩”的唱腔和身段,李蛮牛那几个蹉步和耍辫子的表演,他们配合着群众的唱和,载歌载舞。
还有前面李蛮牛和袁大人“推印”“接印”的对唱和表演。这些地方,导演何艺光的处理,人物性格准确,演出节奏明快,动作细节丰富,喜剧氛围浓郁;从场面调度,到演员的对唱、对白,到身段动作,都立足发挥祁剧表演艺术的传统优势,让观众看得轻松,舒服,开心。
说到何艺光导演,他为这次的中国戏剧节送来了“两头牛”,前面提到的“田耕牛”和这个“李蛮牛”,值得点赞。
提几个小建议:
一个是,那尔查这个人物,只有两三个地方,出来介绍两句人物或者事件,并不构成这个戏在叙事结构上的必要元素。由他带出来的“黑衣人”舞队,对营造“压力”的舞台氛围,以及“压力”的心理外化,不是必要的;而且,与这个戏的喜剧性、民间性的风格,它可能有一些冲突。这些,是否可以作一下减法?
另一个是,第五场末尾,用一大段对白,让李蛮牛教育袁大人,反对袁知县引用《诗经》中“乐只君子,民之父母”,非要辩论说“爱民如子”是错误的,这就产生了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李蛮牛前面说的“父母官”,其思想恰好来源于《诗经》的这个“民之父母”;其二是,其实《诗经》中的这个思想,也是“民本思想”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一个正面的表达方式;尤其是,这种咬文嚼字给观众一种理政思想大讨论的错觉,讲道理太多,也不大符合这个戏的民间色彩;而且强化了一种感觉,后两场戏节奏太拖了,戏也淡出了行动的主线。
还有一个,就是秀娘对着昏迷不醒的丈夫,唱的那一大段,既是剧种魅力的展示,也是中国戏剧梅花奖演员肖笑波表演、演唱功力的展示,又是观众需要的。但是,我们必须把前面的李蛮牛受伤的戏,演明白了,铺垫好了,表达清楚了,再起唱;否则,这里就是为唱而唱,离开了戏的发展逻辑了。
以艺立骨的清官好戏
程丞(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党委委员、艺术总监,湖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梅花奖获得者,一级演员)
因我所在单位——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有同样带“牛”字的楚剧《田耕牛本传》,且与《清官李蛮牛》同出一位导演,我带着十足的新鲜感与期待走进了剧场。这出反腐题材的祁剧,选择借历史视角表达主题,恰好避开了当代反腐题材创作的难点,践行了“借古喻今”的创作智慧——正如《在路上》所传递的,“反腐永远在路上”,这样的题材自带深刻的当代价值,值得长久演绎。
这类严肃题材最考验编导功力,若一味沉重便会失却戏曲魅力。而《清官李蛮牛》的编导给出了令人欣喜的答案:其一,选角与叙事切口极具巧思。主角李蛮牛是最基层的官员,编导却特意选取他审理身边袁知府这桩“大案”来展开,以“小官审大案、小案见大道”的逻辑,既规避了宏大叙事的空洞,又让人物与主题更易落地。其二,关键场次的编排充满民间智慧与戏曲韵味。“吞官岩”“罪官送行”几场戏,既藏着官场门道,更透着民间烟火气。尤其是“吞官岩”一场,将众多群众搬上舞台,以“人民见证”的视角串联剧情,热闹好看又耐人寻味,尽显戏曲的群众性。
演员表演更是为戏增色不少。肖笑波老师饰演的秀娘,让我首次真切领略到祁剧的魅力——既有皮黄剧种的大气张力,又融湖南地方的独特韵味。她的表演“眼波传情”,嗓音收放自如,戏份上不抢不压:衬托主角时恰到好处,独挑大梁时则“一点就着”。那句讲述李蛮牛“审鸡蛋”的唱段尤其精彩,未用实景展现争执与断案过程,全凭她的唱念做表传递情节,将戏曲程式的虚拟性魅力发挥到极致,足见功力深厚。
当然,戏中也有几处可打磨的地方:一是“黑斗篷”的设计稍显突兀。黑衣人登场时,主演正处于关键戏份中,观众需分心琢磨其存在的意义,容易打乱对主线剧情的专注度。二是李蛮牛受伤的情节表达不充分。他受伤前抚摸心脏的动作,与最终因心脏问题离世形成呼应,但“救袁知县致伤”的过程一闪而过,未能清晰传递“无论善恶,皆珍视生命”的内核,普通观众较难捕捉其中关联,若能延长并明确这段表演会更易懂。三是李蛮牛冒充铁匠弟弟被抓时,袁知县尚不识他,本可借秀娘的加入,设计一段类似《沙家浜》“智斗”的戏份,让戏剧冲突更足。但目前他戴镣铐登场后很快自曝身份,“包袱”抖得太早,错失了打造经典片段的机会。
总体而言,《李蛮牛》以精巧的创作思路与扎实的表演,让反腐题材在戏曲舞台上焕发光彩,虽有几处细节可再雕琢,但已然是一出值得关注的好戏。
蛮牛还须再扬鞭
谢柏梁(中国戏曲学院、香港教育大学教授,北京市戏曲传承与发展首席专家,中国戏剧文学学会荣誉会长)
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许多事关滚滚红尘的惊涛,都被大浪淘沙地无情埋没了。
但是清官李尚卿(李蛮牛)的事迹,却能在湖湘邵阳这片土地上口耳相传,加花变奏,殊大不易。在中国漫长的吏治社会中,得有清官护佑一方,这是一地之幸。
该地百姓不忘清官之业绩,化而为民谣传说,戏曲传唱,讴歌前贤,这既是清官之幸,也是知恩图报的百姓与艺术家们偕百姓同悲欢、与父老共情感之幸。
《清官李蛮牛》作为第八届湖南艺术节“田汉大奖”的获奖剧目,又拾级而上,在杭州的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精彩亮相,让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与观众们领略到古老祁剧的独特神韵,在廉政文化的戏剧呈现中贡献出祁剧的力量,这又是一重大幸。
总导演何艺光,既是中国戏曲学院承办的文旅部千人计划班中的佼佼者,又是《齐白石》等数十部戏曲剧目的大导演。他的戏入情在理,歌舞戏三并重,具备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该剧的表演颇有特色。李蛮牛由净行演员罗文饰演,他的形象气质与台上的风采,一招一式,收放自如,堪当清官之大任。面对袁大人的坚毅,面向百姓的厚爱,跪向娘亲的无限惶恐,携手贤妻的相濡以沫,他都胜任愉快地完成规定任务,能够感染观众。在萧山剧院演出的当晚,他因身体不适,唱高音略显吃力,但还是凭借较丰富的舞台经验坚持下来,令人动容。
李妻秀娘的扮演者肖笑波,她是中国戏曲学院的表演硕士,也是湖南省祁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湖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以前观众看她的古装戏特别是目连戏看得惊心动魄,她在剧中《奈何桥》中的表演文武皆能、神形皆备,从那么高的奈何桥上,空翻下来稳稳当当,且唱且舞,真是不慌不忙,唱戏的大王。她此次饰演秀娘,换上旗人服装之后更加合身份、接地气。她一开口便有天籁之音,一救落第书生便有湖南娘姨的古道热肠,施以援手,热情当中略显泼辣,这就体现出其以花旦为本,兼擅刀马旦、正旦、老旦的“多面人”综合表演能力,这就能将角色塑造得生动鲜活,入戏但不抢戏,极大地辅助了罗文的表演。
由罗俊良饰演的前县官、现州官袁大人,风度气质,自然天成,无论红翎官服还是被绑后的囚服,穿上去都很贴切,官威犹在,感觉颇好。但是剧中赋予他作为前任县官和现任上司,与李尚卿斗智斗勇斗官威斗旗人出身的戏,要是更多一点,该剧还会更精彩。
该剧在剧情构建方面,还可以百尺竿头搭岩壁,迈出更加稳健的几步。
一是李县令只领家饷,将其俸禄都施舍于百姓。且不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单看《清会典》记载中,七品知县在45两银子俸禄之外,还有600两“养廉银”,500两的公费开支。这还不算特别富足的俸米在内。 剧作者从史志(多取之于传说之野史)中找到“李居官后,其母(一说养母)常嘱勿贪,供其银两,促其养廉。”可是其寡母接近古稀之年,其源源不断的家饷何可久贡呢?李蛮牛之公家的俸禄,又在剧中起到了何种散财救民于水火作用呢?此处要有哪怕简单的皇上封赏之说明,方可服众。
其次,该剧反贪抓现行,所贪之事与百姓关联并不直接。割地赔款的银子到哪里去了,这与百姓并无紧密的关系,除非再度收税要钱。历朝历代的税收与假借朝廷之命的多余盘剥,钱到哪里去了,谁也不清楚,只有官员和皇上最清楚,交给洋人只是一方面而已。那钱即使贪了,也不一定都在袁大人腰包里,他之升官除了苗直族正的旗人家世之外,可能还有更多的向上打点。后官审前官,下级绑上司,必须要有更加硬朗的尚方宝剑,方可采信。至于衙门盘剥铁匠镣铐费用之事,与黎民百姓关系不大,可以省略。
取材于民间传说“吞官岩”的舞美设计和试官场面,还可以展开对比,继续张扬,目前那尔查也是在稳健步态之下了转盘,并无天怒人怨的不适状态。李蛮牛的外号何以得名,其倡导的“爱民如父,奉民为父母,当官如当仆”的理想,最好可以有所落实,不宜流于空谈博论。剧中还有组建民团剿匪的说法,这就不是县官之所为也,县官可以请官军,不需要像员外一样组织民团。至于剧中有朝廷命官“暗中查验,以正视听” 之语,这是对贪官而言,不足以论清官。“巫山神女本无恙”之类的唱词,剧中的使用好像不是最恰当。此外,李蛮牛从1879年到1896年担任了17年知县,到了63岁还在原地踏步,对比汤显祖三年不进步、便要愤然辞县官的行动而言,也可以看成是朝廷对李清官极端不满意、不信任,所以才羞辱性地让他在当地的不同县治上小步换岗。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诗(悲剧)比历史更真实”,因为历史是偶然事件,悲剧是必然事件。祁剧《清官李蛮牛》的基础那么好,传说那么多,人物那么鲜活,如何在艺术真实的大可信上提升历史真事的局部性方面有所提升,例如把该剧开场时“夫子自道”其匪巢脱险与剧情关联起来,因为虎口脱身这才引起母亲的忧虑和当场痛骂,如何把前县官、现长官的贪污与山匪关联起来,官匪一家,里应外合,可能更有戏剧性、传奇性和紧张度。
蛮牛自当再扬鞭,好戏还得十年磨。相信在主创人员孜孜不倦的努力之下,该剧会更加具备经典剧目光彩熠熠的品相,可演可传的历史长度。
整理 靳文泰
责编 郑少华
制作 王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