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一剧一评】一曲孤臣心,千载江湖月 ——歌剧《柳柳州》专家谈
最新动态
【一剧一评】一曲孤臣心,千载江湖月 ——歌剧《柳柳州》专家谈
2025-09-263
图片

编者按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正在杭州如火如荼开展,戏曲、话剧、音乐剧、舞剧等多元戏剧艺术门类的优秀剧目精彩上演,生动展现了当下戏剧创作的丰硕成果与鲜活面貌。热潮之下,传统戏剧的现代表达、经典题材的创新演绎、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共生等行业关注的核心问题,亦值得深入探讨。戏剧节期间,我们延续 “一剧一评” 传统,举办剧目评论会,邀请戏剧领域专家为各参演剧目把脉支招,助力今后的提升打磨。本公众号将萃取专家点评精华,推出 “一剧一评” 系列文章,为戏剧艺术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借鉴,敬请关注。

一曲孤臣心,千载江湖月

——歌剧《柳柳州》专家谈


基于音乐核心的歌剧创作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一级导演黄在敏认为,歌剧以音乐为核心,音乐既是歌剧的灵魂,也是导演创作的底座,导演需借助音乐表达内容。他肯定了该剧的音乐十分精彩,导演将音乐与文学、表演、景物、灯光等综合艺术元素融合,形成了兼具叙事、抒情与诗性的呈现效果。该剧无宏大叙事与激烈冲突,通过序幕中刘禹锡和柳宗元分手铺垫“依依之情”,再以柳宗元贬谪柳州后的放婢、掘井、种柳、兴学等事件为载体,着重展现其为官责任与对百姓、山水、文脉的深厚情感,而非事件过程本身,也无高昂口号。

该剧亮点:导演不是仅仅聚焦柳宗元一个人身上的戏,而是借助音乐的戏剧化与整体构成营造意境和氛围,传递情绪以感染观众。如掘井段落,未铺陈掘井原因与艰辛,而是运用侗族大歌演唱及儿歌,将该行为转化为能触动观众的戏剧氛围,凸显了音乐作为情感艺术的特长。此外,剧中穿插刘禹锡与柳宗元的跨时空神交,体现柳宗元的孤寂;柳宗元深情呼唤唐月妻的戏很动人,虽看似游离,实则对心有归处的题旨及后续情节有重要作用,展现出剧本在立意结构上的精神与心理层面考量,彰显了编剧和音乐创作的功底。

黄在敏提出了观剧后的几点建议与疑问。1.内容补充建议:希望能增加柳宗元内心世界及情感的自我抒发内容,但目前剧本和音乐在这方面的支撑不足,虽喝螺蛳汤的戏有所涉及,但还可进一步拓展。2.历史感呈现问题:剧中出现侗族音乐素材的舞蹈场面时,历史感和古朴感有所淡化,易让观众产生现代感。他推测,这可能与少数民族服装及耳熟的音乐素材有关,这些元素缺乏历史陌生感,导致部分场景中仅中间历史人物清晰,周围历史感模糊。3.演出形式疑问:歌剧通常需有演唱技巧的呈现,但不宜全部采用录音伴奏。录音伴奏削弱了现场刺激感,相较之下,现场乐队伴奏更具生命力,虽可能涉及费用问题,但仍建议对此进行考量。

选材精准,亮点鲜明

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一级编剧姜朝皋认为,该剧选材精准,聚焦柳宗元在柳州的4年经历,而非泛写一生,避免了内容分散,歌剧淡雅清新的风格与柳宗元的诗文风格相契合。剧名定为《柳柳州》,体现了创作团队的智慧。姜朝皋分别从呈现、音乐与意境三方面分析了该剧的亮点。1.呈现流畅:人物把握精准、场面安排合理、节奏掌控得当,整体如行云流水。导演创作手法克制,未滥用技巧,梦境等情节以质朴表演呈现,契合歌剧以声音为主的艺术特点。2.音乐出色:唱腔融合广西地域音乐元素,同时贴合人物情感表达。3.意境深远:凸显柳宗元“官为民役”的民本思想及关注民生、重文兴教的文化品格;“心中长安是柳州”的情感转换自然动人;柳宗元与唐月的情感戏铺垫充分、情感饱满。

姜朝皋提出了三点期待。1.补充前史细节:完善柳宗元与刘禹锡的相关前史,交代柳宗元因刘禹锡诗作受牵连再遭贬谪的背景,增加刘禹锡对柳宗元的歉意表达,使人物关系更清晰。2.强化文学家身份:突出柳宗元作为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成就,建议增加他现场作诗的情节,融入其经典作品,让观众更直观地感知其文学家形象。3.丰富亲情描写:增加柳宗元对母亲的情感表达,通过展现他与母亲的深厚情谊,丰富人物情感层次,提升作品的情感厚度。

“三位一体”的诗意对话

中国音乐家协会合唱联盟副主席,一级作曲李仲党认为,歌剧《柳柳州》以柳宗元贬谪柳州的最后岁月为蓝本,核心挑战是用音乐塑造其兼具文学家与政治家的复杂形象。全剧音乐创作成功实现戏剧性、文学性与地域性的“三位一体”,完成了与历史人物跨越千年的诗意对话,是一部成熟且深刻的作品,既遵循西洋歌剧艺术规律,又融入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与哲学意境,为民族歌剧探索迈出坚实一步。    

该剧的核心亮点是多维度的音乐创作突破。具体体现在:(一)立体丰满的核心音乐形象塑造。1.双主题设定:为柳宗元打造两大核心主题。一是文人士大夫主题,以弦乐和木管演奏,旋律悠长深沉、带古风与忧思,刻画其孤独内省的一面,独唱《咏叹调》中常用半音化旋律表现其内心矛盾;二是“为民请命”主题,节奏坚定,以铜管或全奏支撑,展现其刚毅执着的人格,多在其改革弊政、对抗权贵时出现。2.主题交响化处理:两大主题并非孤立,随剧情交织、变形与对抗。遭遇挫折时,“为民请命”主题会被文人士大夫主题的忧伤浸染;意志坚定时,幽思旋律会增添铿锵节奏,让音乐形象超越单一悲情,凸显精神的复杂性与成长性。

(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1.民族音乐元素的化用:未直接照搬广西柳州民间音乐,而是提炼核心音调、节奏与色彩,融入西洋管弦乐。百姓群戏及生活气息唱段中,可见柳州彩调剧的轻快节奏、方言痕迹与桂北山歌的高亢旋律,既营造地域氛围,又与柳宗元的文人化音乐形成对比互补。民族乐器在描绘山水意境、展现人物内心脆弱瞬间时点睛,音色独特且具感染力。2.现代作曲技法的服务性运用:乐队以不协和音响、复杂节奏对立表现官场险恶、心理冲突及命运不可抗力,但始终以可听性和戏剧表现力为尺度,避免晦涩先锋,确保有效推动剧情、传达情感。

(三)匠心独具的声乐设计。1.咏叹调:柳宗元的核心咏叹调是全剧情感核心,旋律起伏大、音域宽广,需演员以强大戏剧张力和声音控制力,诠释从低回叹息到慷慨悲歌的层次变化,赋予文学台词强烈音乐感染力。2.宣叙调:处理得更趋旋律化,接近咏叙调,避免西洋古典歌剧宣叙调与咏叙调的割裂感,自然流畅,利于故事叙述,符合中国观众听觉习惯。3.合唱:合唱兼具多重身份,既是柳州百姓,也是自然声响,还是历史评论者。通过劳动号子、祭祀吟唱等展现百姓对柳宗元的拥戴与不解,丰富舞台声响层次与戏剧容量。

(四)高度统一的音乐与文本、戏剧整体性。1.诗乐合一:剧中直接引用《江雪》 《登柳州城》等柳宗元诗作,为诗句谱写的音乐既贴合诗词格律与意境,又赋予其新的戏剧生命,成为角色情感自然流露的载体。2.音乐的结构功能:通过主题再现、调性转换、乐队间奏衔接,清晰划分戏剧段落,控制叙事节奏,让长篇歌剧始终保持内在张力与凝聚力。

不足与建议:(一)伴奏形式的优化建议。当前使用伴奏带存在明显局限:一是束缚演员发挥,限制其情感表达;二是缺乏现场乐队的视觉与声音冲击力。建议未来采用小型现场乐队,如单管编制,根据需求在部分段落使用双管,压缩弦乐规模,以较少人力实现现场伴奏的效果。(二)歌剧定位与声部行当的完善。1.明确歌剧定位:不认可“民族歌剧”的叫法,主张统称“中国歌剧”,避免自我设限,应遵循歌剧艺术规律,完善行当体系。2.补齐声部行当:歌剧需齐全的男高、男中、男低、女高、女中、女低声部,才能丰富演唱形式,如独唱、重唱、合唱等,让人物形象更鲜明,声音塑造更完美。(三)合唱与重唱的创作提升。1.强化合唱的戏剧属性:当前合唱录音缺乏情感,偏向伴唱而非剧中角色,创作上应弱化齐唱感,从和声、复调等作曲技法层面提升专业性,凸显合唱的独立戏剧地位。2.丰富重唱的音乐层次:现有重唱和声薄弱,多为支声性旋律,缺乏声部间的配合与碰撞。建议在作曲技法上大胆创新,增加和声、复调等元素的高水平植入,让重唱更具专业性与表现力。

融合与创新兼具的艺术佳作

《中国戏剧》杂志原主编赓续华认为,该剧主题鲜明,深刻挖掘了中国官德文化精髓,展现贬官制度带来的文化传播价值,如柳宗元被贬后对柳州及中国文化的贡献。主角柳宗元形象鲜明,他提出“官为民役”的民本思想与当下倡建的“人民公仆”理念不谋而合,极具感染力。其推动教育、兴修水利的举措,以及对出身低微者的尊重,体现了文明进步,并引发现实思考。柳宗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作为,穿越千余年的时光隧道,观照现实。

该剧主角表演出色,不仅完成了极富艺术审美的演唱,更兼具人物性格特征和丰盈的内心波澜,极具代入感,平衡了演唱技巧与人物塑造的艺术关系,契合观众对歌剧的欣赏习惯。内容与艺术呈现上实现了融合与创新兼具。唐诗与乐府紧密结合,多处唐诗的植入熨帖、准确,使全剧闪烁着文学的光芒。

该剧的艺术表达符合歌剧的规制,男高音、男中音,女高音、女中音,合唱、对唱、二重唱、四重唱、八重唱丰富多彩。侗族原生态音乐、彩调等民族元素的注入衔接自然,不违合,点染着故事的环境背景。舞美设计成功,转台的便用自然流畅,规模样式匹配歌剧,大气磅礴又不失个性表达。LED、灯光的恰切营造,贴合剧情的意境,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展现时代特色,为演员通过声腔塑造人物提供了良好氛围。创作与团队务实且有远见。创作团队组建合理,主要启用本地演员和编剧,避免“大腕依赖”的问题,保证了作品风格的稳定性和常演常改常新,同时邀请顶级导演执导,保障创作水准。该剧重视作曲的核心地位,作曲创作成就突出,且导演懂音乐,与作曲形成合力,在歌剧艺术的核心气质上下功夫。

建议与展望:建议坚持现场乐队伴奏,向录音带伴奏说不。很理解一些剧团选择录音伴奏的无奈,资金投入的捉襟见肘让我们的创作不得不选择应急之举。但主创团队心里要有杆秤,毕竟,质量第一才是核心竞争力。若能做到,有望成为全国标杆。假以时日,在不断完善和演出中,该剧有望刷新中国歌剧的高度。依托广西能歌善舞的地域特色,在艺术家的坚守和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观众的不离不弃中,将歌剧《柳柳州》打造成优秀作品。推动广西成为歌剧艺术创作重镇。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以歌剧之笔,绘文人风骨

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原主任李小青认为,这部民族歌剧(或者说中国歌剧)《柳柳州》,从文本、音乐、导演、表演、演唱到舞美、灯光、服装等,全剧尽显综合艺术魅力。这与剧作家常剑钧的剧本品质,总导演查明哲的深厚功力和对整体高度把握密切相关。尤为可贵的是,全剧所有演员均来自本团,尤其主要演员的艺术形象气质与角色高度契合,一方面是演员的刻苦努力,另一方面与总导演对人物蕴含的深入挖掘、有力指导密不可分。舞台呈现上,《柳柳州》展现出的文人情怀、对民间疾苦的关注、情感线及命运感的交织与调度、戏剧节奏、氛围环境等浑然整一,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造手法水乳交融,既生动、鲜明而又深刻凝练,给观众以很高的审美享受,同时带来精神上的的愉悦、震撼与滋养。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是体现出当代中国戏剧舞台艺术的新高度与新境界。该剧主题非常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并且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浑然一体,更能激发出三度创作——观众内心的崇高感,可谓精致、精美、精彩!


整理 卢巍

责编 孙竹

制作 孙竹



?

来源:中国戏剧杂志
编辑:毕蔚然
审核:吴优优
?
投稿邮箱:1971914310@qq.com
联系电话:0571-87062251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