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杭州,暑热渐退,桂香暗浮,西湖澄澈如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培育新时代戏剧人才,9月5日至22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浙江省戏剧家协会承办的中国剧协“新时代戏剧英才培养工程”——2025年评论人才高级研修班在杭州举办。本期高研班汇聚全国40名来自高校、院团和文化单位的一线戏剧评论从业者参加,邀请到了国内众多戏剧理论评论领域的专家进行授课。
一、
传道授业解惑,赋能戏剧评论之光
本次高研班在18天的时间里共邀请到了林晓珊、陈涌泉、傅亦轩、徐健、宋宝珍、边文彤、宋官林、穆海亮、田沁鑫、王俭、黄在敏、沈勇、赵建新、朱恒夫、罗怀臻、季国平、汪人元、伏涤修、陈建忠(按课程先后排序)19位业界专家,为学员带来了一系列生动丰富、深入浅出的专题讲座。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社会文化学教研部主任 林晓珊
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陈涌泉
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 傅亦轩
从事戏剧评论,先需正本清源,把握方向。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社会文化学教研部主任林晓珊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题授课,强调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需要深入把握其核心要义及其内在逻辑。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在题为《求真知,讲真话》的讲座中强调,中国戏剧应当坚守东方美学精神,并高度重视戏剧评论在艺术生态中的关键作用。他指出,当前戏剧评论领域存在三种值得警惕的现象:一是过度溢美,掩盖真实问题;二是空谈理论,脱离创作实际;三是刻意标新立异,以博取关注为目的。他呼吁评论工作者应秉持专业精神,敢于说真话、建真言,推动戏剧艺术健康有序发展。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傅亦轩以《中华美学精神与新时代文艺创作》为题,通过案例阐明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骇、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等核心要义。他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把握好中华美学精神发展的主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上海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朱恒夫
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原分党组书记 季国平
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沈勇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赵建新
写好戏剧评论,要明确何谓“好评论”。上海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朱恒夫以《挖掘“高峰性”剧目的艺术特色是戏剧评论的主要任务》为题,透过经典剧目与舞台背后的故事,阐释古今中外戏剧艺术跨越千年的魅力。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原分党组书记季国平以《坚守戏剧评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为题,以漫谈的形式从戏剧评论在网络时代的开放性、剧评家坚持剧评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以及一般戏剧评论文章所涉及的基本要素等为框架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给戏剧评论工作打开了新思路。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沈勇以《批判精神是文艺评论的底色》为题授课,他指出评论应立足本土兼具世界眼光,反对迎合外来审美,呼吁评论者有理性和担当,避免圈子化与奉承,构建健康独立、有温度的评论生态。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赵建新以《是非、好坏与真假——戏剧评论的角度和尺度》为题围绕戏剧评论的价值判断、角度与尺度展开,结合具体剧目进行分析。他强调戏曲评论需兼顾理解与批评,反对功利化,呼吁评论坚守学术良知,注重文本与舞台统一,推动戏剧从“高原”走向“高峰”,实现有温度、有深度的双向互动。
《文艺报》副总编辑 徐健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穆海亮
原空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编导室主任 王俭
中国戏曲导演协会荣誉会长 黄在敏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陈建忠
关于如何写出“好评论”,专家们也给出了具有启发性的实践指导。《文艺报》副总编辑徐健以《从“在场”到“驻场”——关于戏剧评论者的再思考》为题,从分析当前评论的两个挑战“万能话术”“破圈态势”为始,阐明“进场”中的“场”不仅是戏剧的创作、制作、演出、传播、接受的现场以及戏剧生态的物理现场,更是时代和文化发展的现场。要从系统知识储备、审美素质、维护评论的主体性等着手,做好“进场”的准备,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信的“在场”,从而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坚守“驻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穆海亮以《戏剧评论的意义、问题及实践》为题,与学员探讨了戏剧批评与创作实践的关系、戏剧批评的文化属性与功能,分享了戏剧评论的感悟与收获。原空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编导室主任王俭以《戏与评之本:以真为魂》为题,深入剖析了当前戏剧创作界与评论界各自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阐述了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他强调,戏剧界应当秉持真实、真诚与真知的态度,勇于直面“真问题”。中国戏曲导演协会荣誉会长黄在敏以《尚真 明理 知百态》为题,提出戏曲评论应重视对古典文论的阅读与借鉴,并指出戏曲剧本应注重为表演留出空间,进一步深刻阐释了“有意味的形式”在戏剧艺术中的重要意义。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陈建忠以《真知 真话 真情——评论的三种“表情”》为题,以“真知、真话、真情”为核心,系统阐述了评论写作的三种维度。他通过案例与实践相结合,阐释如何将三者融入评论,使其既有深度又具感染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名誉所长 宋宝珍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 田沁鑫
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教授 边文彤
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 汪人元
浙江省影视与戏剧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伏涤修
戏剧评论还必以扎实的戏剧理论功底、系统的戏剧理论知识为基。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名誉所长宋宝珍以《深植文化之根 摹画戏剧之魂——新时代戏剧艺术发展概览》为题授课。她指出,新时代戏剧应坚定文化自信,创作需扎根现实、刻画细腻,戏剧批评应理性客观,注重审美分析与价值引领,推动戏剧健康多元发展,最终创作出人民群众喜爱、留得下的优秀作品。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以《中国式演剧观漫谈》为题,从儒释道角度诠释了儒学文化影响的中和之美、道家文化影响的超脱之虚、楚骚文化影响的夸饰之奇和禅宗文化影响的意境之说。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教授边文彤以《舞台视觉的当代表达》为题,结合其作品围绕戏剧创作、舞台艺术及文化建构展开讲座,讲座内容包括戏剧理论舞台视觉表达、具体剧目案例分析、戏剧与人文素养之间的关系等内容。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汪人元以《地方戏发展的观察与评价》为题授课。他指出,音乐唱腔是剧种的命脉,地方戏从业者应以危机意识强化剧种意识来加强自身建设、传承地方戏的优秀传统,并将剧种的优秀文化普及为公共文化。浙江省影视与戏剧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伏涤修以《谈历史剧创作争鸣的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为题,从历史剧的概念认定和范围出发,引用实际案例,讲述历史剧的创作观和不同创作类型,强调要形成历史剧创作的“现代意识”和“主体意识”,以历史事件、人物、以及泛历史素材的戏剧形式引发当代人的历史人性的共鸣和哲理思考。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 宋官林
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原副主席 罗怀臻
戏剧评论还需要紧跟时代发展,评论者要深入理解戏剧行业现状及前沿趋势。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宋官林以《以演出为中心环节的中国演艺事业》为题,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中国演艺事业“以演出为中心环节”的核心理念、实践路径与未来展望,并通过大量典型案例具体说明这一理念在创作、制作、演出与传播各环节的落地实践。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原副主席罗怀臻以《评论的“在场”——我们所面对的演艺新时代》为题,对当代戏剧的不同形态进行了阐释和剖析,包括文旅戏剧、先锋戏剧、演艺新空间等戏剧新形态,鼓励青年评论家关注新时代的演艺新形态。
二、
浸润剧场一线,交流思辨铸就评论担当
党建工作深入研修之中。正逢“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际,12日,中国剧协组织参加戏剧节全体人员赴湖州市安吉县开展学习参观,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提出的生态发展理念,见证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历程和现实成效。研修班学员积极参与党日活动,深刻地认识到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胜过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只有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才能走出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学员党建活动合影
课程之外,还需实践方出真知。研修期间,学员们集中观摩了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的参演剧目,并参与了三场戏剧节剧目专家评论会、有真知·讲真话——改进戏剧评论工作专题座谈会、浙江文艺名家计划·中青年戏剧编剧培养计划剧本朗读会等会议和活动,与课程学习相得益彰。学员们还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完成以本届戏剧节剧目为对象的戏剧评论创作,培训结束后,中国剧协将遴选优秀文章予以推广,并与学员建立长期互动机制。丰富的演出观摩,专业的会议研讨,生动的评论实践,作为本次培训课程的配套内容,让学员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全面提升了方向把控力、艺术感知力和专业洞察力。
三、
蓄满帆之伟力,整装再发书写评论新篇
9月21日上午,学员们进行了集体座谈交流。通过本次研修,学员们对如何写评论、什么是好评论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学员们依次发言,或分享心得感悟,或交流创作理念,大家纷纷表示收获颇多。
座谈会后,中国剧协“新时代戏剧英才培养工程”——2025年评论人才高级研修班结业仪式顺利举办。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王春梅在结业讲话中指出,戏剧评论是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升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优秀的戏剧评论,应当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应当是切中关键、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希望学员能将此次研修的收获转化为前行的动力,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后,继续思考、不断实践,积极投身于火热的新时代戏剧事业之中。
学员座谈交流合影
“新时代戏剧英才培养工程”是中国戏剧家协会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积极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着力发掘、培育兼具高尚艺德、精湛技艺与创新意识的新时代戏剧骨干人才的核心举措。本次研修班在强化评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拥有国际视野、富有创新思维、扎根实践的高素质、专业化戏剧评论力量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助力形成梯队健全、结构合理的人才培养格局,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中国剧协“新时代戏剧英才培养工程”将持续举办,涵盖编剧、表演、导演、唱腔设计、舞美涉及、理论评论、现代管理等高级研修班,全方位培养戏剧各专业人才,为新时代中国戏剧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撰稿:刘芳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