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一剧一评】历史转折处的舞台回响 ——话剧《哈达铺的灯光》专家谈
最新动态
【一剧一评】历史转折处的舞台回响 ——话剧《哈达铺的灯光》专家谈
2025-09-283
图片

编者按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正在杭州如火如荼开展,戏曲、话剧、音乐剧、舞剧等多元戏剧艺术门类的优秀剧目精彩上演,生动展现了当下戏剧创作的丰硕成果与鲜活面貌。热潮之下,传统戏剧的现代表达、经典题材的创新演绎、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共生等行业关注的核心问题,亦值得深入探讨。戏剧节期间,我们延续 “一剧一评” 传统,举办剧目评论会,邀请戏剧领域专家为各参演剧目把脉支招,助力今后的提升打磨。本公众号将萃取专家点评精华,推出 “一剧一评” 系列文章,为戏剧艺术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借鉴,敬请关注。

历史转折处的舞台回响

——话剧《哈达铺的灯光》专家谈


图片


历史与人心间的不灭灯光

宋宝珍(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哈达铺地处甘肃南部,是陇南地区的一个集镇。1935年中央红军经过此地,这里成为红军战士的补给站、革命进程的决策地、中国现代历史的里程碑。

此剧摒弃了把历史当成背景、把革命当成口号、把人物当成道具的简单化、一般性的创作模式,以辩证唯物史观、现实主义手法、浪漫主义激情,将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与具体而微的个体心灵相互契合,展现出历史的必然趋势、民族的命运轨迹,以及中国革命必然走向胜利的内在逻辑。


图片

一、历史真实与艺术表现有机统一。此剧尊重史实,吸纳了长征文化研究的崭新成果,遵循时间线索,还原历史境遇,表现革命进程中的艰苦卓绝,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的宏韬伟略,红军指战员的革命气概和作风,以及人民群众对红军从惧怕到接纳,从爱戴到情深的完整过程。

《哈达铺的灯光》采用了时空交织的叙事结构, 从历史叙事出发,《哈达铺的灯光》重点表现红军长征进入哈达铺后,所面临的进与退、胜与败、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和艰难选择。此剧以回望和前瞻的视角,以互文手法,表现了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历史进程。

二、表现领袖、红军与人民的鱼水深情。由于反动势力对红军的污蔑抹黑,当地百姓对红军的到来起初是议论纷纷,人心惶惶。红军到达哈达铺,战士们大多是气息奄奄、满身伤痕的十几岁的少年,红军的严明纪律和良好作风,让他们赢得了人民的爱戴与拥护。

梁连长请医那场戏冲突激烈,既表现出梁连长为救周副主席死不足惜的决绝,也表现出杨秀才决不妥协的刚强。最后杨秀才自毁誓言,自罚三鞭,他的思想转变,反映出毛主席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巨大的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


图片

三、史诗叙事中的人情人性。此剧以少胜多,生动、凝练、典型地反映具体人生,表现民族情、军民情、战友情、夫妻情、母子情,表现人的个性,领袖身上的人性,人性之中浓郁的亲情,实现了领袖人物的平民化塑造,军民群像的立体化呈现。此剧将真人表演与多媒体影像有机结合,不仅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内容,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而且在艺术表现层面,给观众带来了具有吸引力和创新性的视觉空间。

四、美学意味与诗意风格。剧中的“灯光”是一个多层次象征意象:一层寓意指代红军驻扎在哈达铺时,毛主席窗前彻夜长明的油灯,灯下是毛主席殚精竭虑、辛劳工作的身影;二层寓意是指毛主席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历史性重大作用,天不生伟人,万古如长夜。三层寓意是指老百姓心灵深处的暖光,他们用真情温暖了历经风霜的红军战士,用充裕的物资为红军提供了前进的保障;四层寓意是指它象征着中国革命的灯塔和希望——通过《大公报》的信息,红军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将历史叙事提升到史诗与美学高度,符合红色革命题材创作中“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传统。


图片

此外,“灯光”也是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的象征,它感染人,鼓舞人,通过这样一部戏剧,让今天的观众感受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赓续听党指挥、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

导演在场景处理上,追求写意与写实的结合,通过多层次、多演区、时空交错的舞台跳动,将现实与回忆、实景与心理有机交织,打破了传统话剧单一的演区限制,通过灯光变化实现了空间并置,意义多维,增强了戏剧的立体感和表现性。


图片

为进一步提升其感染力与传播力,使其从“优秀”迈向“经典”,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优化:

一是强化戏剧张力与节奏控制。线性史实叙述可进一步深化为更具冲突感的戏剧张力,例如突出决策层面的艰难博弈,通过悬念营造与情感铺垫,将“灯光”的寓意推向高潮。

二是需超越符号化人物塑造,为其注入人性温度。 领袖人物在果决智慧之外,可增添诸如疲惫中的幽默、争论后的默契等生活化细节,使其更可亲可感。

三是舞美可以运用灯光、投影等象征手法,使得戏剧空间更加空灵。所用音乐可融入陇南民歌元素,创作主题旋律并随剧情变奏,使其成为叙事的一部分,强化情感渲染。

四是强化与当代观众的对话机制和心灵共鸣,深化超越特定历史的精神内核,表现人性和人的精神的永恒价值,如绝境中的希望、信念的力量与利他精神等。努力做到艺术语汇的现代、凝练、诗意,避免口号化,以人性的共通性实现戏剧与今天的观众的心灵共鸣。

哈达铺灯光下的艺术亮色

王俭(剧作家)

看完甘肃话剧院精心打造的《哈达铺的灯光》后,我充满惊喜。作为本届戏剧节话剧类作品的收官戏,它的圆满句号是观众亲手画的。我本担心红军题材的戏难以吸引当下的年轻观众,但剧场的热烈反响打消了这个疑虑:好作品从无题材局限。


图片

这部戏所演绎的90年前的故事能打动观众,有以下几个原因:1、剧本创作以1935年红军途经哈达铺为背景,以新的视角诠释红色题材——将红军与领袖置于绝境,展现“向死而生”的力量:既是战士与病危周恩来的生机,更是中国革命的凤凰涅槃。哈达铺对多数观众的“陌生感”成了艺术开掘的锚点,自带揭秘性与悬念感,还触及军民关系、党群关系,以及革命胜利根源等深层命题,贯通了历史与当下的心灵共鸣。更难得的是,它刻画了领袖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面对严酷挑战和艰难抉择时内心的纠结和彷徨,力图党性与人性的交相辉映,深化了思想深度。


图片

2、导演李伯男的舞台呈现同样惊艳。这是他第100部作品,更是挑战重大题材的标杆。他用巧妙的舞台调度实现时空自由切换,既衔接写实空间与人物内心世界,又以蒙太奇式切割来丰富叙事、加快节奏。马灯这一核心意象堪称点睛之笔,从忽明忽暗到渐渐明亮,隐喻着革命从绝境走向光明,与现代追光结合,让红色回忆熠熠生辉,整体舞台兼具心灵震撼力与视觉冲击力。

3、舞美、灯光与特效的配合也很精妙:写意化还原历史场景,灯光与剧情融合,雨幕、雷声等特效有效渲染气氛、推进剧情

4、朱衡老师的表演堪称是全剧表演的“压舱石”,即便所饰演的杨大夫并非核心角色,他也凭精湛演技征服观众,甚至弥补了角色文本在合理性、情感转折上的不足。


图片

不过该剧仍有提升的空间。技术层面,雷声使用过多,建议集中在关键节点;雨幕特效可更简练,比如幕后呈现可再做取舍。演员方面,青年演员与朱衡老师相比显得稚嫩,情感宣泄时甚至出现声音破掉、台词不清的问题。此外,部分情节的合理性值得推敲;领袖与连长等人物的关系还须勾联。也还须加强戏剧张力,减少说理性、介绍性的对白。

总体而言,这部戏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从哈达铺延伸至全国,从历史链接当下,用现代戏剧语汇重构历史,让红色题材兼具感染力与观赏性。


灯光织就的哈达铺记忆

宋官林(国家京剧院原院长、艺术总监,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

观看话剧《哈达铺的灯光》,有两点令我印象深刻:一是作品精妙的叙事艺术,二是甘肃省话剧院鲜活的整体风貌。

该剧以红军攻克腊子口后疲惫进驻哈达铺为载体,铺排两条主线:毛泽东思考红军“往哪走”的抉择,以及红军与百姓从疑虑到鱼水情深的交融。这种双重变奏既讴歌了革命领袖的高瞻远瞩,也诠释了红军赢得民心的根源。剧中人物形象鲜活立体:领袖接地气、红军通人气、百姓有烟火气,尤其是名中医杨先生的情感转变,合人性且动人心魄,这些都源于其出色的叙事设计。


图片

叙事上的亮点尤为突出。其一,纵横交错的铺排极具巧思。开场以红军战士云贵川在腊子口的赴死壮举替代血战场景,既完成首尾呼应的闭环,其两次跨越时空的发问更强化悬念,拉高了全剧的思想与情感温度。分割演区的设计更添张力:百姓喊“红军来了”、毛主席自问“去哪啊”,与下场口杨先生“不许给军人看病”的禁令形成对照,一开场便悬念迭起。其二,“灯光”意象的运用耐人寻味。毛主席住处兼会场的灯光从暗淡到渐明,通过画外音与对白埋下伏笔,暗合革命方向从迷茫到清晰的转变。而战士对百姓所丢锅盔的复杂态度、陈铁匠从装聋作哑到振聋发聩的怒吼,则清晰铺排出军民关系的递进轨迹。其三,杨先生的情感线是剧情硬核,他与尕娃子、毛主席等的互动及回忆,再加上雨幕中伞的调度、师徒间的鞭笞等情节点,构筑起全剧的情感基石。此外,在话剧表演艺术家朱衡的带领下,青年演员们声情并茂,人物刻画、场景切换等舞台元素尽显甘肃话剧院的艺术实力。


图片

不过该剧仍有可精进之处。一、第二场军事会议中,与会人员交流缺乏称谓,观众难以识别角色。二、毛主席看望周恩来的戏份,建议删去贺子珍的陪同,让医生护士退场,仅留二人倾诉以增强意境;天幕“赤光”文字需提早隐去,毛主席吟诵“大江歌罢掉头东”时也应减弱方言。三、结尾梁铁军对常英说“保密”,与毛主席随即宣布“去陕北”的情节存在冲突。

总体而言,《哈达铺的灯光》以独特构架回望革命峥嵘,彰显领袖与士兵、军民间的深情,更见证了甘肃省话剧院在西北话剧版图的崛起。若能打磨细节,这束“灯光”定将更加耀眼。

话剧《哈达铺的灯光》的新意

黎继德(《剧本》编辑部原主编、编审,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

首先要祝贺《哈达铺的灯光》在杭州演出成功!这部戏今年3月底的演出照亮了甘肃的戏剧舞台,今日又照亮了中国戏剧节的舞台。我看戏向来有个标准:就是看戏是否能提供新的东西——思想的、审美的、戏剧的。有新意的戏有可能是好戏,没有新意的戏肯定不是好戏。而这部戏在很多方面都有新意。


图片

它的新意首先体现在题材上。哈达铺作为红军战略转移的关键节点,曾关乎“中国工农红军向何处去”的命运,此前无论全国还是甘肃本地,都没有戏剧作品触及这一题材。这出戏选择了这一题材,本身就极具价值。

更难得的是,戏里用历史唯物主义态度还原了历史的真实。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成立了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的三人军事小组;1935年3月的苟坝会议又成立了以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为成员的“三人团”指挥红军,直到1935年9月红军进入哈达铺,周恩来仍是红军在军事上的最终下定决心者。所以,本剧尊重历史,清晰展现了毛泽东等待周恩来决策的细节,纠正了不少作品的偏差,这是很了不起的。同时,本剧又细腻地描写了毛周之间浓烈深沉的战友情,这也是其他红色题材中较为少见的。

另外,军民鱼水情的刻画也很见功力。没有空喊口号,而是通过买锅盔、修房屋、打马掌等生动的小故事,展现了红军从不被理解到逐渐走进百姓心中的过程。其中杨大夫的形象更是点睛之笔:这位曾在国民党任职的专业军医,其对共产党认识和态度的深刻转变,既代表了特定群体的觉醒,又充满人性深度。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话剧表演艺术家朱衡的演绎堪称精彩,其他领袖角色的演员也基本称职,难能可贵。


图片

导演李伯男的时空处理更是亮点。戏剧就是时空艺术。伯男坚持“一戏一格”的创作原则,在剧中多次运用时空折叠与叠加手法,让领袖、红军、百姓的场景同时呈现,既产生了互文的美学效果,又精简了叙事时间,让节奏更加紧凑,形式感十足。

本剧也有可商榷之处。其一,剧中提到蒋介石大兵压境、四面设伏,却未解释红军为何能在哈达铺停留五天,这让戏剧的紧张感打了折扣,建议补充关键原因。其二,领袖的辩论场景,可适当增加称呼,让人物身份更加清楚,态度内容更加清晰。其三,梁连长夫妻的关系在剧中着墨很多,但毛泽东与这对夫妻毫无互动,缺少领袖对身边士兵的关怀,建议将两者勾连起来,可考虑毛泽东让贺子珍买虎头鞋送梁连长夫妻的孩子,一来有戏,二来动人。其四,杨大夫回忆夫人被枪杀的情节出现太过突兀,观众难以理解,建议去掉,不影响全剧。其五,全剧结尾人物虽多,时空转换也多,却无戏可看,几乎全是抒情和说理,建议适当增加实质性的戏剧行为。

总体而言,《哈达铺的灯光》是一部亮点突出的佳作,诸多创新值得肯定。期待它不仅照亮中国戏剧节的舞台,也照亮中国艺术节的舞台。


哈达铺的叙事价值与精进空间

孙先科(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达铺的灯光》演出结束时的现场掌声已说明观众的肯定。我仅从文学角度分享些浅见,供大家参考。


图片

长征是重要的文学符号,相关创作繁多,这部戏若想留下印记,关键在“添新”,而它选哈达铺作为叙事核心,恰恰找对了突破点。此前瑞金、湘江之战、遵义会议等场景被反复书写,哈达铺在叙事层面实属新意增值点,这是它的突出优势。尤其在阐释长征“播种机”意义上,戏里展现了红军与哈达铺百姓的辩证关系——红军播下革命火种,百姓则提供衣食,更暗合了“革命依靠人民”的深层逻辑,为长征叙事增添了新内涵。


图片

不过从文学深化角度看,戏里仍有可精进之处。一是毛主席、周恩来决定前往陕北的两条线索略显游离,若能突出“陕北有刘志丹,更有人民支持的根据地”这一核心,再通过红军与哈达铺百姓的接触将此逻辑关联起来,既能紧扣剧情,又能升华主题。二是连长夫妇的托养戏与主线关联薄弱,现有情节将托养放在哈达铺之前,错失了深化军民情感的机会。若修改为在哈达铺发生,展现百姓从拒绝到争着托养的转变,便能像医生从抗拒到合作的情节一样,凸显革命在人民中扎根的深意。

我不懂舞台,仅从文学意义层面提些想法,绝非干扰主创思路,希望能提供一点参考。


整理 靳文泰

责编 卢巍

制作 孙竹

?

来源:中国戏剧杂志
编辑:毕蔚然
审核:吴优优
?
投稿邮箱:1971914310@qq.com
联系电话:0571-87062251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