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一剧一评】主旋律戏剧的实验与创新 ——话剧《前哨》专家谈综述
最新动态
【一剧一评】主旋律戏剧的实验与创新 ——话剧《前哨》专家谈综述
2025-09-284
图片

编者按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正在杭州如火如荼开展,戏曲、话剧、音乐剧、舞剧等多元戏剧艺术门类的优秀剧目精彩上演,生动展现了当下戏剧创作的丰硕成果与鲜活面貌。热潮之下,传统戏剧的现代表达、经典题材的创新演绎、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共生等行业关注的核心问题,亦值得深入探讨。戏剧节期间,我们延续 “一剧一评” 传统,举办剧目评论会,邀请戏剧领域专家为各参演剧目把脉支招,助力今后的提升打磨。本公众号将萃取专家点评精华,推出 “一剧一评” 系列文章,为戏剧艺术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借鉴,敬请关注。

主旋律戏剧的实验与创新

——话剧《前哨》专家谈综述


图片


上海戏剧学院原创话剧《前哨》以1931年左联五烈士龙华殉难为核心事件,通过“戏中戏”“三重嵌套”等戏剧手段,完成了一次跨越90多年的青春对话。该剧在史料的戏剧化转译、两代青年与学子的双线叙事、浮雕式的群像人物刻画、个体心灵的具象化呈现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为当代主旋律戏剧展现了带有十足年轻态、实验性、创新性的演出新样态。

破立之间的艺术探索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宋宝珍认为,话剧《前哨》的艺术实践表明史料的情感化处理成功让文献成为情节“发动机”,而非工具化的展览式“堆砌”。与此同时,“戏中戏”制造了观众介入戏剧的窗口,人物的“心里话”更在群像中深挖个体情感的深度,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使影像从背景板升级为超现实的角色,与舞台演员一同进行时空跨越。

在褒扬的同时,宋宝珍也指出该剧目前存在的可改进空间,例如,就戏剧文本而言,还可以处理得更为丰富;在具体演出中,多媒体的使用占比较大,部分段落甚至出现了“电影化”倾向,需要考虑在舞台行动和电影画面之间保持平衡,但又不能影响舞台艺术的假定性表达;剧情的嵌套结构导致全剧解释性台词偏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舞台戏剧节奏。

导演之“法”与舞台审美


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刘晓翠认为,在一出戏里,编剧的思考解读是“意”,导演的态度和构思是“法”,演员的理解和塑造是“技”。在这出戏中,她看到了导演的“法”——有几个地方的调度非常巧妙,如鲁迅先生到达左联聚会地点时,导演将当代学子也融入了表演之中,展现文脉和思想的传承;再如全剧结尾,当烈士们倒下时,学生坚定地站在他们的身边,烈士们的牺牲精神在此刻得到了具象化传承。此外,该剧的多媒体布景也十分巧妙,上海老建筑物、寂寥的街景、冰冷的监狱栏杆、铁网的尖刺、冬季的树林等意象的设计,都是舞台语汇的审美表达。这种无声的意境的延伸,让她看到了历史的斑驳、时间的流逝、情感的流动、环境的压抑和时局的残酷。

刘晓翠也谈到了话剧表演中存在的问题:成熟演员们形神兼备、情感饱满而克制,以深厚的功力赋予了角色惊人的感染力;相比之下,年轻学生演员则因功力不足和角色设定的模糊性,显得平淡且同质化。

基于此,刘晓翠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梳理青年演员的台词,关键台词一定要清晰;第二,要让演员有舞台感,要了解舞台和观众席的距离,在不影响表演节奏的前提下,让观众听清楚台词;第三,扮演鲁迅的演员动作需减少,鲁迅的态度是安闲、沉稳、从容的,舞台上不应该有多余的动作、多余的台词和多余的调动;第四,国际歌人声部分的处理非常好,不需伴奏音乐。

强化核心主线,凝聚戏剧力量


原空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编导室主任王俭充分肯定了话剧《前哨》的艺术价值,并围绕其提升空间从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第一,在叙事结构方面,多时空转换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叙事的连贯。观众需不断在不同时间线之间跳转,这不仅对理解整体情节脉络造成一定干扰,也削弱了戏剧叙事本应具备的流畅感与情感连续性。

第二,戏剧冲突的弱化与叙事动力不足。该剧在叙事上有意淡化传统戏剧性,采取了较为新颖的表现手法,但在缺乏贯穿始终的核心主线的情况下,整体结构略显松散,张力欠缺。

第三,人物塑造深度不足,且戏剧节奏转换过快。编剧和导演试图在有限时间内完整呈现五位烈士的形象,导致对每个人的刻画都难以深入,多流于表面特征和理想化的抒情,缺乏更立体、更内在的展现。另一方面,作为历史对照的当代学生群像,则呈现出明显的符号化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当代故事线的艺术真实感。

第四,舞台形式创新与戏剧内涵呈现之间存在脱节。部分舞台手段与戏剧本体的融合不足,反而造成了干扰。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虽在视觉上新颖炫目,但时常显得突兀、刻意,未能与表演叙事有机融合。

在复调叙事中寻求艺术突破


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穆海亮从叙事结构、形象塑造、舞台呈现三个方面评价了该剧,并提出了四条建议:

第一,增强形象性,避免概念化。应将思想论辩转化为人物的具体行动与内心动机。剧中展现生活细节的场面生动鲜活,而开会、论战等场面则因缺乏具体行动支撑而流于说教。需让人物在“做”事中展现思想,而非单纯“讲”道理。

第二,适当强化当代青年的性格区分。应着力刻画其个体差异性,让他们分别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独特桥梁,通过各自不同的感悟方式,将先烈的精神影响生动、多元地表现出来。

第三,深化“王老师在90年代创作剧本”这条线索,构建三代“不合时宜者”的精神谱系。当前对该线索的呈现过于单薄。应着力挖掘其深层寓意,凸显30年代左翼青年、90年代学者与当下青年在面对时代潮流时共通的坚守,将单一时空对话升华为跨越三代的精神共鸣。

第四,可以考虑通过戏剧情境展现左联五烈士在狱中对百年后中国的想象与追问,继而以今日上海同一街角的繁华景象作为影像回应,使牺牲精神与当下现实形成直接的情感“应答”,升华主题。

价值引领与艺术创作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文联第八届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首届主席仲呈祥谈了自己的三点体会:

第一,该剧立意深远。首先,该剧明确了培养人才的最高学府在文艺事业中的主体地位,为坚持以德树人、繁荣艺术创作注入了新风;其次,它由上海戏剧学院牵头创作,体现了艺术教育需要内行领导的正确方向,通过啃“硬骨头”的审美实践,将为院校打造经典品牌剧目、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提供宝贵经验。

第二,该剧的创作过程深刻地揭示了从“文学思维”到“话剧思维”转换的艰巨性与重要性。编剧深厚的文学研究功底为剧本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底色,但真正的审美再创造在于必须将史料“吃掉”“粉碎”,提炼出闪耀人物心灵的戏剧元素,并按照话剧的视听逻辑和冲突结构进行重塑。尽管该剧通过“两代人对话”等形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在将革命理念转化为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更具审美感染力的舞台呈现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三,在百年变局与科技革命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创作必须“识变”并把握“度”的“辩证法”。既要拥抱新媒体技术,避免故步自封,又要警惕过度技术化导致艺术思维碎片化、感官化,冲淡精神内核。

各位专家指出,该剧在叙事连贯性、技术运用的“度”、演员表演的“均衡性”等方面尚存改进余地。它并非一个无可挑剔的艺术品,而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前哨”。该剧所引发的关于主旋律戏剧的实验性、创新性及舞台美学边界等问题的讨论,将为中国话剧的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启迪与参照。


撰稿 郑少华

责编 孙竹

制作 王磊


?

来源:中国戏剧杂志
编辑:毕蔚然
审核:吴优优
?
投稿邮箱:1971914310@qq.com
联系电话:0571-87062251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